為什麼奧運游泳比賽,沒有“狗刨”姿勢?

日前,在巴黎奧運會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中,由徐嘉余、覃海洋、孫佳俊、潘展樂組成的中國隊奪得金牌。
當地時間8月4日,冠軍中國隊選手徐嘉余、覃海洋、孫佳俊、潘展樂(從右至左)在頒獎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中,中國隊派出徐嘉余(仰泳)、覃海洋(蛙泳)、孫佳俊(蝶泳)和潘展樂(自由泳)。前半程中國隊第一,第三棒后暫居第三。最后一棒,“百米飛魚”潘展樂分段游出45秒92,完成驚天大逆轉。最后,中國隊以3分27秒46的成績奪冠。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這是中國游泳隊首次獲得該項目的奧運金牌,打破了美國隊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長達40年十屆奧運會在該項目上的連勝紀錄。其實如果不是美國抵制了莫斯科奧運會,讓澳大利亞在1980年“撿”到一塊金牌外,從1960年羅馬奧運會開始,64年來,這是美國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在奧運會上輸給一個對手。
你能說對這四項不同的泳姿分別是什麼嗎?記住了,仰、蛙、蝶、自,仰泳、蛙泳、蝶泳、自由泳。這是現代競技游泳比賽中的全部四種泳姿,也是全世界有志於從事游泳項目的小朋友的必修課。
隻會“狗刨”能參加奧運會嗎?
作為一個自學成才的泳者,有人可能要問,我隻會“狗刨”,能參加奧運會嗎?能拿個什麼名次?
還別說,隻會“狗刨”,可以參加奧運會,你可以報名參加其中的自由泳項目。可是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不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自由泳選手潘展樂,還是跟他一起競技的其他選手,並沒有一個人採用“狗刨”式,真的可以嗎?
真的可以。自由泳(freestyle)顧名思義,是一種不限泳姿的游泳項目,所以你隻需要滿足一些基本要求,比如出發后15米必須身體出水,再比如全部游進過程中不得轉換其他泳姿,這就不算犯規了。所以在自由泳比賽中,你可以游蛙泳、仰泳、蝶泳或者“狗刨”,都可以獲得有效成績。但是目前所有的運動員在自由泳比賽中都會採用的泳姿,其實是爬泳(crawl),為什麼是爬泳?這個我們后面聊。
什麼是“狗刨”?
當大家一本正經地聊泳姿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個原始問題:什麼是“狗刨”?2020年4月的《解剖學紀錄》(The Anatomical Record)雜志發表了美國弗吉尼亞州西切斯特大學生物系的三位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標題為:《“狗刨”,不同犬種的游泳姿態模式》(The “dog paddle”:stereotypic swimming gait pattern in different dog breeds)這項研究算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探討了一下“狗刨”這件事。
在這項研究裡,科學家們招募了6個不同品種的8隻成年犬,一隻德國牧羊犬,兩隻拉布拉多,兩隻紐芬蘭犬,一隻新斯科舍誘鴨尋回犬,一隻杰克羅素㹴和一隻約克夏㹴。熟悉寵物犬的朋友可能會看出來研究者的“志願犬”選擇很精妙,裡面既有一百多斤的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犬這樣的大型犬,也有巴掌大的約克夏㹴這種小型犬。紐芬蘭犬和新斯科舍誘鴨尋回犬是被人類以幫我們干水上工作為目的特別培育的,水性特別好﹔德牧、杰克羅素和約克夏,在育種過程中就沒有考慮過游泳這個因素。
在泳池裡,這八條犬被科學家仔細研究,取得了“狗刨”領域的奠基式成果。首先,“狗刨”被定義成一種把四肢垂在身體下方以類似於陸地行走的步態交替弧線向后滑水,用四肢產生的水阻產生推進力,同時保持鼻孔和眼睛在水面之上的泳姿。
最終,這八條犬取得了0.4-1.1m/s的游泳成績,它們的“狗刨”速度差異並沒有體型差異那麼大。
按照我國體育總局發布的《全國游泳鍛煉等級標准》,這個成績幾乎可以達到成人男子的最高等級:一級金海豚(50米自由泳40秒)。更別說這些狗按照實際年齡參加的可能是小學生組的比賽,那更是妥妥的業余最高等級。
為什麼奧運會游泳比賽沒有“狗刨”姿勢?
說了這麼多狗的“狗刨”,人的“狗刨”會怎樣?對人類而言,“狗刨”是一種很天然的泳姿。沒有經過任何游泳訓練的新生兒,就會以類似“狗刨”的姿勢游泳。但是對人類而言,“狗刨”卻並不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泳姿,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直立行走步態塑造了與其他四足動物截然不同的頭頸部解剖結構。
當狗進入水中放鬆身體,它們的鼻孔和眼睛都在頭部的高處,而同樣的動作人類就會發現鼻孔和眼睛都在水裡,必須要刻意抬頭加上更加努力地劃水,才有可能保持鼻孔和眼睛在水面之上,這也導致“狗刨”姿勢難以進行輕鬆且長距離的游進。
仰、蛙、蝶、自 四種泳姿的歷史和特點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與水為伴,在各種文明裡,都有大量關於游泳的記載。
1、蛙泳
1696年,當36歲的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53歲的艾薩克·牛頓剛剛接手倫敦皇家造幣廠的時候,在法國出現了一本叫做《游泳的藝術》的書。這本小冊子是人類第一本游泳教學暢銷書,作者是泰維諾(Melchisédec Thévenot)。
后來成為美國開國元勛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就曾經買過這本書用來練習游泳。通過《游泳的藝術》,我們可以一窺三百多年前的游泳技術,那個時候,主流的泳姿是蛙泳。通過腿部的“收、翻、蹬、夾”和手部的“劃、抱、夾、伸”,蛙泳是現代四種泳姿的鼻祖,也是四種泳姿中技術最復雜,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個。
當地時間8月4日,中國隊第二棒選手覃海洋(蛙泳)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夏一方 攝
在現代奧運的歷史上,1904年美國聖路易奧運會上游泳正式被分為蛙泳、自由泳和仰泳三個泳姿。之后,蛙泳技術和規范一直在進行著改變,上世紀50年代,很多游泳運動員發現在水下游進比在水面游進阻力小的多,因此,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男子200米蛙泳比賽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一個叫古川勝的日本選手一出發就扎起了猛子,前三個五十米他隻換了三口氣,最后一個五十米的一半他也是在水下游完的,他拿到了金牌。
這種風潮讓游泳比賽變成了憋氣比賽,憋昏在池底需要救生員上班的情況比比皆是。於是國際泳聯規定了頭部不得完全浸沒於水中的規定,到1987年,這一規定才被重新改寫。如今,蛙泳選手在兩次換氣之間的大部分階段都在水下滑行。
雖然游得慢、技術復雜,但是蛙泳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很強的存在意義。盡管競技比賽時蛙泳選手們會埋頭游,但是你完全可以全程抬頭,加以練習可以讓頭部擁有很高的出水高度。如果你想跟朋友一邊游泳一邊聊天,那蛙泳是不二選擇。如果你需要負重游泳,蛙泳也可以讓你最大地保存體力。如果你需要拯救溺水者,抬頭蛙泳是唯一可以讓你可以保持與被救援者視覺接觸的泳姿。目前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多數游泳培訓機構都把蛙泳作為入門泳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呼吸順暢。
2、自由泳
阻礙大家學爬泳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呼吸技巧比較難掌握。畢竟本能上,我們在水裡就想盡力把口鼻露出水面。
在19世紀40年代,爬泳的前身出現在歐洲,這就是側泳。採用這種泳姿讓人看起來有點像一條比目魚,身體側躺在水面上,頭部大部分保持在水面之上,腿不再像蛙泳一樣收起蹬出,而是打剪刀腿,手臂輔助向身體后下方撥水,看起來有點像側躺在水裡跑步。這種泳姿一直流行了一百多年,今天,側泳雖然已經在競技泳池裡消失了,但是同樣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游泳技術,救生員在拖帶溺水者時採用的就是側泳。
讓側泳變成爬泳的關鍵人物,居然是兩位北美原住民。1844 年,“飛鷗”(Flying Gull)和“煙草”(Tobacco)跨過大西洋來到倫敦,這並不是什麼花名,這是兩位阿尼西納貝人(Anishinaabe)的名字。他們到倫敦是為了參加一場游泳比賽。在倫敦的泳池中,讓歐洲人大開眼界的並不是這兩位的長相,而是他們的泳姿——掄起來像風車的胳膊和不斷向下踢水的腿。“飛鷗”和“煙草”讓那些隻會蛙泳和側泳的歐洲人隻能爭奪第三名。
幾經演變,印第安爬泳最終成為了現代爬泳,它在游進時身體截面積最小,重心起伏最小,抱水推水和打腿的效率最高,在不限泳姿的自由泳比賽中,再也沒有人願意採用其他泳姿,所以自由泳才成了爬泳的代名詞。
當地時間8月4日,中國隊選手潘展樂(自由泳、右)在最后階段沖刺。新華社記者 夏一方 攝
3、仰泳
如果把爬泳反過來,那差不多就是仰泳了。仰泳第一次在現代奧運會中設項的時間比蛙泳還早一屆,1900 年巴黎第一次辦奧運會的時候就有仰泳,那時候的仰泳技術更像是今天游泳運動員用來放鬆的“反蛙泳”。很快,仰泳就演變成了反著的自由泳,靠劃手和打腿來推進。
仰泳是四種現代泳姿裡唯一從水中出發的,發令員會先吹一聲長哨,運動員跳入水中,手抓跳台的出發器蹬邊出發。這也是混合泳接力第一棒都是仰泳的原因。在同樣需要四種泳姿的個人混合泳比賽中,四項的順序就變成了蝶、仰、蛙、自。
當地時間8月4日,中國隊選手徐嘉余(仰泳)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業余愛好者游仰泳時最擔心的就是由於看不到游進方向前方導致腦袋撞到終點池邊,所以專業泳池在距離出發和終點五米處都會懸挂一排小旗子,看到旗子再劃幾下就到邊,這都是要刻在腦子裡的。反向發力的仰泳雖然並不是泳池裡的主流泳姿,但如果隻能選一個泳姿來學的話,那必須是仰泳。如果不追求速度,仰泳是最節省體力的泳姿,是溺水自救的必備技能。
4、蝶泳
四種泳姿中最晚出現的是蝶泳。上世紀30年代,游泳運動員在練習蛙泳的時候發現,如果將“移臂”這個動作從水下轉移到水面之上,游進的速度會有提升,畢竟空氣的阻力隻有水阻力的七百分之一,如果不能用來產生動力,那還是不要在水裡發生的好。
當地時間8月4日,中國隊選手孫佳俊(蝶泳)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就這樣,抱水之后手從身體側后方轉出水面移到身體前方的泳姿就出現了,胳膊動作是在飛,而腿的動作還是沿用蛙泳。當這種動作出現在蛙泳比賽中時,裁判們懵了,長翅膀的青蛙還算蛙嗎?
當裁判們還在為蛙泳的定義而爭論時,化蛙成蝶的關鍵步驟出現了。1930年代中期,美國一個游泳教練發明了海豚式打腿,把爬泳的交叉式打腿改變成左右腿同步發力。這種海豚腿和空中移臂的抱水姿勢特別般配,嫁接在一起,變成了蝶泳。
1952年,當時的國際泳聯認定蝶泳為一個新的泳姿,並且在墨爾本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賽場中。蝶泳腿,也就是海豚腿,是現代游泳訓練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也是已知最佳的人類水下推進方式。而讓蝶泳成為蝶泳的雙手空中移臂,則是游泳世界中最華而不實的技術,它唯一的實用價值就是讓你在泳池裡成為焦點。
作者:科普創作者魯坦
審核:武漢體育學院教授馬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