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雲南是如何成為中國咖啡之都的?

2024年06月26日07:54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提到咖啡產地,你可能會想到非洲咖啡種植園,或者中南美洲的熱帶產業園。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雲南也產咖啡,而且是中國的咖啡之都。

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2022年度雲南省咖啡產業發展報告》,雲南咖啡種植面積127.34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98.4%,產量全球第14。去掉出口的4.4萬噸咖啡豆,剩余在國內消耗的產量佔總消耗咖啡生豆的接近40%,咱們喝到咖啡的“含雲率”那絕對是相當可觀的。可以說,國內市場上每10顆咖啡豆,就有4顆來自雲南。

或許你會感到詫異,雲南歷史上也並非咖啡的產地,從何時開始產咖啡的呢?

陪嫁來的雲南咖啡

如今撐起中國咖啡市場的雲南咖啡,誰能想到最早的引種,竟然是因為這個小紅果子,看著喜慶。

咖啡果實丨本文作者供圖

咖啡果實

雲南最早的引種歷史有很多說法。據我國最大的咖啡種苗基因庫——農業部瑞麗咖啡種質資源圃留存的記錄,雲南咖啡的最早引種是1893年,種子是從邊境地區獲得,據說是來自於陪嫁。

1893年引種的咖啡樹的后代丨本文作者供圖

1893年引種的咖啡樹的后代

當時的咖啡是被作為觀賞植物引種的,而並不是一類經濟作物。當地人不知道這個紅果子的果核,烘焙過后可以發出迷人的香氣,並且已經風靡了多半個地球很多很多年。

為什麼漫長的歷史中,雲南一直沒有引種咖啡並形成規模呢?這不得不提到的是一個咖啡業界談之色變的魔鬼。

咖啡魔鬼——咖啡鏽病

要想在雲南大規模的種植咖啡,必須面對的就是一個縈繞了百年的魔鬼——咖啡鏽病。全世界各個產區咖啡鏽菌有50個小種類型,雲南有14個小種類型。

對抗不了鏽病,咖啡農面對的就是絕收和血本無歸。

咖啡鏽病菌侵染的葉片丨本文作者供圖

咖啡鏽病菌侵染的葉片

1868年,咖啡鏽病在錫蘭(斯裡蘭卡)流行。不到10年,錫蘭咖啡面積就縮減了80%。目前幾乎所有咖啡產區都有鏽病危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10億~20億美元,產量損失20%~25%。

鏽病其實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被沾染的咖啡樹葉片的背面會出現類似鐵鏽的黃斑,然后大量落葉危及植株的生命。其實這就是菌絲穿透進細胞,從氣孔頂出來,再生長大量孢子侵染其他葉片的過程。

丟了一本書,來了萬畝咖啡林

一直到上世紀下葉,我國對於咖啡鏽病一直沒有特別理想的辦法。

有一次,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植保所俞浩老師從雲南回海南,他老人家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關於咖啡育種的書。而好巧不巧的是,在公共汽車上包和書都被偷走了。

圖書館的書是必須要還的,而這又是一本孤本,丟了可怎麼辦。俞浩老師不得不硬著頭皮聯系了這本書的作者,看看能不能再買一本還給圖書館。

而這本書的作者就來自全球鏽病研究的頂尖院所——葡萄牙鏽病研究中心。對方聽說中國也在種咖啡,非常興奮和好奇,就寄過來了他們當時培育的抗鏽品種卡蒂姆7963的種子。

這一本書的緣分就讓中國的科學家和葡萄牙的科學家在咖啡種質研究的道路上合作至今。

中國自1988年從葡萄牙鏽病研究中心引進102粒卡蒂姆7963進行播種育苗,到1999年大面積推廣卡蒂姆品種,再到后來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至今卡蒂姆系列品種仍然是雲南種植的主要品種。

1998年4月,葡萄牙國際咖啡鏽病研究中心(CIFC)咖啡鏽病專家卡洛斯博士在咖啡種質圃(雲南瑞麗)進行指導。丨本文作者供圖

1998年4月,葡萄牙國際咖啡鏽病研究中心(CIFC)咖啡鏽病專家卡洛斯博士在咖啡種質圃(雲南瑞麗)進行指導。

有一年在德宏芒市,雲南德宏熱帶科學研究所的白所長給學生上完課之后跟學生們說:“沒有卡蒂姆就沒有現在的雲南咖啡產業。這一個品種帶來了雲南咖啡30年的大發展。”

與鏽病的無盡戰爭

隨著時代的發展,雲南咖啡的育種技術也越來越先進。

曾經,種質資源的擴繁一直是困擾種質研究的一個難點。種質保存需要基因完全一致,需要無性繁殖。傳統的擴繁方法有嫁接、扦插等。

嫁接的株型跟母本還是有變化﹔扦插的每一個小花盆都要有獨立環境,即便有大量經驗的工人,也隻能保証30%~40%成活率。這些苗還要再移栽到田地裡,成活率就更低了。這些傳統的方法繁育咖啡太慢了。

組織培養就是完全克隆母本的性狀。國外很成熟,曾經我們也和他們溝通過能否引進技術,但是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隻能自己攻關研發。

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成功攻克了咖啡的組織培養技術,把培養一個品種的用時從30年縮短到了15年,大大提高了咖啡育種效率,使得我們能夠更快培育出更好的咖啡品種。

組織培養丨本文作者供圖

組織培養

但不止人類的技術在變化,咖啡鏽病也在不斷進化。當年認為可以幫助人類戰勝鏽病的卡蒂姆,在面對不斷變異的鏽菌已經逐漸喪失抗性。

為了培育下一代的抗鏽品種,我們又將22個品系薩奇姆(Sarchimor)從葡萄牙引進來雲南,在本地種植之后又把種子拿到葡萄牙育苗。

葡萄牙鏽病研究中心專門給了雲南選育的這些薩奇姆一個溫室,再採集全球不同來源的鏽病接種,檢測抗病性。

現在在雲南推廣的最新抗鏽品種就是這一批優中選優的薩奇姆。在抗性測試中可以對抗雲南已知鏽菌小種,並且風味更加卓越,樹形更易管理,顆粒也更大。

雲南小粒咖啡的榮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被這個品種接棒。

本文作者供圖

咖啡,這種往往和明亮的寫字樓,或者舒適的下午茶聯系在一起的飲料,背后卻離不開一代代人在實驗室和田野裡的科研與勞作。

育種的偉大在於周期的漫長。一棵咖啡樹3年才能結果,結果后還要不斷進行篩選和培育。為了培育一個品種,一熬就是一代人甚至多代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兩三代農業科學工作者已經讓咖啡的種質研究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2023年底,我國國家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咖啡種質資源分庫中共保存咖啡種質801份,包含6個種。資源類型涵蓋我國咖啡種質資源的100%,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咖啡種質資源庫。

本文作者供圖

豐富的種質庫是新品種培育的搖籃。我們可以相信,未來在我國還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咖啡品種,帶給我們更豐富的飲用體驗。

但無論是卡蒂姆還是薩奇姆,真正推動雲南咖啡發展的並不是某一個品種,而是一代又一代農業科學的工作者,默默無聞的付出。

作者:北京捌比特咖啡創始人科普創作者捌比特

審核:雲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白學慧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