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你試試貴州抹茶,理由1個就夠了!

抹茶冰激凌、抹茶拿鐵、抹茶酸奶……夏日裡,清新微苦的抹茶,簡直自帶涼意。
一提到“抹茶”,似乎總會和日本聯系到一起,很多人甚至會覺得“世界抹茶在日本”。但你知道嗎,其實你現在在市面上吃到的各種抹茶食品,其抹茶原材料,不少都來自貴州。
貴州銅仁生產的“歐標抹茶”,更是遠銷美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那麼,貴州銅仁是怎麼成為“中國抹茶之都”“世界抹茶超級工廠”的?
貴州——“世界茶源”
1980年,一顆古茶籽化石在貴州西南部的晴隆縣被發現,這是一顆距今一百萬年以上的茶籽化石,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茶籽就是茶的種子。這顆茶籽化石的發現,似乎在冥冥之中彰顯著茶與貴州之間前世今生的緣分——“世界之茶源於中國,中國之茶源於雲貴。”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年,貴州省茶園面積達700萬畝,位列全國第一。
為什麼貴州如此適合茶樹的生長?
這還得說到貴州獨特的地理環境。
茶樹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不耐寒,最適宜種植在季風型亞熱帶氣候區,尤其多雲霧地帶。在茶樹生長期間,日照百分率若小於45% ,茶葉品質較優,若小於40%更甚。因此,茶葉適宜中高山多雲霧冷涼山區種植。
貴州正是國內唯一“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區域。
貴州全省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西部海拔1500∼2800米,中部海拔1000米左右。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左右,大氣降水比較豐富,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間。日照相對較少,雲量較大,全年日照時數約1300小時。地帶性土壤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一黃壤地帶,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
尤其是貴州梵淨山腳下的銅仁。
作為貴州中“最貴州”的黃金生態區域,西太平洋季風和印度洋季風翻山越嶺,滾滾而來,轉換為大量水汽降落在茶樹身上,滋潤得茶葉芽葉肥壯、色澤翠綠、葉質柔軟。
根據農業部的檢測,銅仁茶的茶多酚含量達16.7%∼31.5% ,氨基酸含量達3.1%∼10.6%,構成了茶多酚與氨基酸協調的黃金配比,遠遠高於國家標准。
從“貴州茶葉”到“貴州抹茶”
優秀的茶葉品質是“貴州抹茶”能夠脫穎而出的條件,但從“貴州茶葉”到“貴州抹茶”的產業轉型,最初還有更現實的考量。
據聯合國FAO數據庫數據,2010年以來,中國茶葉產量常年位列全球首位。雖然我國茶葉產量很高,但茶葉種植長久以來存在一個問題——我國茶葉的深加工比例非常低,附加值較低,這造成茶葉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抹茶作為茶葉的一個深加工品種,產品附加值高。《紹興日報》2019年的一篇報道稱,抹茶每千克的出口均價達140元,高檔抹茶出口價格每千克超過400元,是紹興出口大宗茶均價的20多倍。
2024年抹茶市場規模預計為42.5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66.8億美元。
而且,抹茶本身與我國也頗有淵源。
抹茶原稱“末茶”,興起於唐(一說魏晉),繁盛於宋。當時的人們把茶餅研磨成粉末,再利用熱水沖開茶粉,同時用茶匙把茶湯打出泡沫,還由此形成了“斗茶”文化。明朝以來,我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末茶”的飲用習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不過,這種飲茶習慣隨著文化交流傳入日本,被日本人民所接受並推崇,成為日式茶道的一個文化符號。
直到21世紀初,中國旅日學者從日本引進碾茶的生產技術,抹茶重新回流我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抹茶”對於中國人絕對不是舶來品,而是土特產的“文藝復興”。
“歐標抹茶”是怎麼誕生的
很多人可能一直都有一個疑問:抹茶是不是就是綠茶磨粉?
事實上,抹茶作為綠茶中的高端產品,對樹種選擇、種植覆蓋,以及生產細節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在我國,國家標准《抹茶》(GB/T 34778-2017)對抹茶進行了定義:抹茶是採用覆蓋栽培的茶樹鮮葉經蒸汽(或熱風)殺青、干燥制成的葉片為原料,經研磨工藝加工而成的微粉狀茶產品。
抹茶的感官品質要求和理化指標
“覆蓋栽培”正是抹茶的關鍵工藝之一——遮陰。
茶園一般會在採摘前20天左右將整片茶田覆蓋起來。覆蓋遮陽的目的是抑制茶氨酸分解為茶多酚,從而降低茶的苦澀味,形成不同於普通綠茶的天然甜味和海苔香。葉片形態上也比普通茶葉更綠、更大、更薄、更嫩。
經過覆蓋遮陽的綠茶,葉綠素、氨基酸含量明顯增加,類胡蘿卜素含量為露天栽培的1.5倍,葉綠素為露天栽培的1.6倍,氨基酸總量為露天栽培的1.4倍。
當茶葉進行採摘后,還需要在當日進行殺青與干制,每片鮮葉的葉柄、葉脈都被剔除,隻保留葉肉部分在恆溫下蒸干,制成“碾茶”。
蒸汽殺青的方式雖然在香氣激發上不如我國傳統的“炒青”工藝,但能夠鎖住葉綠素,這是抹茶能夠擁有天然茶葉綠的原因所在。
標准的抹茶需要達到極致的細膩,一般在800目(18微米)。機器研磨出的茶粉可達到1000目,甚至1300目,比面粉還要細10倍。
貴州抹茶,最大的優勢是干淨安全。
貴州是中國首個立法禁止在茶園中使用草甘膦等化學除草劑的省份。禁用農藥品種比國家規定的62種還要多上一倍,達到128種。
不僅如此,貴州人還利用大山的“智慧”來進行病虫害綠色防控。
茶園裡面不隻有茶,茶樹間套種了三葉草,嵌入式種植了萬壽菊,這叫作“林—灌—草”復合型生態茶園。等這些植物長起來,樹抑虫,草抑草,虫治虫,不僅能減少茶園裡的病虫害,還能抑制雜草生長。
2018年,《抹茶》新國標正式實施。同年,《貴州抹茶》省級地方標准出台。這套標准建立在國家標准基礎上,甚至有些核心指標更高。
地方標准的設立,讓人看到了貴州人對貴州抹茶的自信與驕傲。
貴州抹茶工廠還聘請了日本資深抹茶專家全程技術指導,與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研發和改進了莖葉分離、低溫研磨等設備,並不斷優化原葉茶生產技術,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抹茶自動化生產線。
這些抹茶,因為能夠通過以嚴苛著稱的歐盟食品安全標准的400余項安全檢測出口歐洲,演變為貴州抹茶面向世界的有力競爭品——“歐標抹茶”。截至目前,貴州抹茶出口量已經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三。
這,就是“世界抹茶超級工廠”的實力。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小沾
審核: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