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北方極端高溫仍在持續,夏收夏種如何推進?

2024年06月17日14:03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今年我國北方的高溫天氣似乎來得有點早、有點久。截至16日,華北中南部、黃淮及陝西中南部、新疆北部和東部等地出現4至8天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持續高溫天氣,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西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達40至42℃。

此次北方強勁高溫是如何形成的?對農業生產影響有多大?各地如何抗旱保夏播?我們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對大家關心的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解讀。

此次持續性的北方高溫天氣,是由哪些氣象因素導致的?

本輪高溫天氣是北方地區今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高溫過程,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高溫持續時間長、日最高氣溫具有極端性。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台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台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本輪高溫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近5年來全國歷次高溫天氣過程第5強,影響京津冀魯豫皖蘇晉陝九省市面積約85萬平方公裡,影響人口約3.8億人,其中單站最高氣溫出現在河南溫縣(6月13日,43.4℃)。

本次北方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主要是由於大陸高壓脊的發展所致,晴空輻射和下沉增溫聯手推動了高溫天氣發展。從氣候角度來看,階段性大氣環流異常是區域高溫天氣過程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國東部地區的高溫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暖高壓的共同影響,在暖高壓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天空晴朗少雲,不易成雲致雨,同時太陽輻射強,近地面加熱強烈。在高壓系統異常強大且穩定維持條件下,極易形成持續性高溫天氣。

北方這輪“滾滾熱浪”是否預示今夏我國會出現極端高溫?

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全球極端高溫發生的氣候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華南等地的夏季高溫事件出現頻率呈明顯增加趨勢。1981至1990年全國區域高溫過程平均每年發生3.3次,2011至2020年增加至4.1次。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高溫日數偏多。其中,華北、華東、華中、華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極端高溫。不過,預計今年出現類似2022年夏季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的可能性小,該次事件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異常天氣事件。

2023年形成了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這與今年的極端高溫有關聯嗎?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表明,自2023年5月開始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至2024年4月,確定已於5月結束。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中等,為1950年以來歷史第5強。

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對區域或全球氣候異常具有顯著的放大作用,使得極端天氣頻次更大、強度更強、影響更廣。

逐月Nino3.4指數和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演變(單位:℃)注: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即是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

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雖然厄爾尼諾事件已經結束,但其滯后性影響仍在持續。據統計,通常厄爾尼諾形成的次年,極端天氣將會出現得更頻繁。與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熱,極端天氣出現次數或更多。2024年夏季,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北地區北部和東北地區面臨較高的洪澇風險,華北、西北地區東部和西南地區更易發生階段性高溫干旱事件。

正值三夏大忙時節、北方的持續高溫是否會對糧食生產和供應造成影響?

目前華北中部、西北地區的冬小麥處於成熟收獲期,華北南部、黃淮等地夏玉米、夏大豆陸續處於播種階段(冬小麥收獲完成后)﹔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北部、長江中下游以及華南等地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春播作物進入旺盛生長階段。

當前,北方冬麥區以晴到多雲天氣為主,利於小麥灌漿乳熟和成熟小麥機收晾晒﹔華北南部和黃淮大部氣溫偏高,土壤墒情持續偏差,對夏玉米、夏大豆播種和出苗不利。

氣象條件對病虫害的發生發展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高溫干旱利於蝗虫、蚜虫等喜旱害虫的繁殖和發生發展。另一方面,干旱會導致農作物生長受限,對病原體和害虫的抵抗能力減弱,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襲。

根據中央氣象台最新預測,未來幾天華北、黃淮高溫天氣持續,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2℃。高溫將加快土壤失墒,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關中東部、河南大部、山東西部和南部、安徽北部等地玉米、大豆播種進度以及出苗生長遭受高溫干旱災害的風險較高,易導致缺苗斷壟。

為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氣象部門開展了哪些工作?

針對此次高溫過程,中國氣象局於6月9日19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高溫)四級應急響應。11日,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農業高溫干旱風險預警。

國家氣象中心開展遞進式服務,於6月6日提前預報華北、黃淮等地將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截至15日,已連續9天發布高溫預警﹔加強國省聯動,聯合華北黃淮等地氣象台開展天氣會商,發布全國農業氣象周報等產品,為農業生產提供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各地氣象部門加強針對性服務,精細化服務產品同步跟進——河南省氣象局組織開展大田調查和干土層觀測,基於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和多源遙感資料動態監測小麥成熟進度和土壤墒情變化情況,制作發布小麥適宜收獲期和秋作物適宜播種期預報產品,同時做好人工增雨作業准備,針對機收需求制作發布分區域、分時段的機收天氣預報產品﹔在安徽、江蘇等地,氣象部門每天滾動監測土壤墒情,預報預測農業氣象干旱發展趨勢﹔在山東,省氣候中心加強干旱監測影響評估,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會商。

作者: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記者崔國輝

審核: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