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展“破圈” 博物館“升級”

近來,中國地質博物館人氣很高。除了很多人打卡的“超貴”的寶石廳,日前開展的《恐龍的“蛋”生》專題展,也吸引了許多孩子到來。
中國地質博物館三層,《恐龍的“蛋”生》展廳門口,擺放著一個碩大的“恐龍蛋”模型,蛋殼頂部有一個碎裂的洞。幾乎每個游客走到這裡,都會鑽進蛋殼探出腦袋留下一張可愛的“破蛋照”。
現場,一名教師帶著一群小學生觀展,進門后,孩子們非常興奮地沖向投影區,觀看關於恐龍誕生的科普動畫片。
像這種“破圈”的科普展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中國地質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恐龍的“蛋”生》策展人譚鍇從事古生物研究,去年就萌生了要策劃《恐龍的“蛋”生》專題展的念頭。他提到,恐龍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恐龍蛋,作為恐龍繁衍后代的必經階段和直接証據,每一顆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訴說著恐龍時代的傳奇。”
《恐龍的“蛋”生》包括“恐龍與蛋”“恐龍蛋分類”“恐龍蛋分布”“蛋的啟示”這4部分內容,現場為游客展示各式各樣的恐龍蛋化石,“還原”了恐龍和蛋窩的場景,提供有趣的知識點。
中國地質博物館策展人、高級工程師卞躍躍指出,如今策展,會考慮是否能和大家已知的知識點或印象“形成呼應”。例如一些小朋友知道“竊蛋龍”這個名字,但聽完講解會了解到,事實上這是一次“起名烏龍事件”——竊蛋龍並沒有盜竊原角龍的蛋,反而是為保護自己的蛋而死,可惜這名字無法更改了。
卞躍躍說,他們希望展覽的內容能激發起觀眾曾經從電影、書中獲取的相關記憶,然后有所補充,從而提升對展覽內容的吸收效果。
這樣的展覽,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從策劃到落地,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卞躍躍說,當博物館的策展人提出展覽意願和創意后,需要統籌能支撐辦展思路的標本資源、文獻資源、外協資源等,然后博物館召開選題會,在提報的選題中甄別篩選。是否能產生可持續性的社會影響力,是“選題勝出”的關鍵因素。
卞躍躍說,博物館認為譚鍇老師提出的《恐龍的“蛋”生》選題思路很好,除了館藏研究的豐富資料和標本,還有河南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標本支持,以及斑馬兒童科教集團的新媒體支持,因此對這個展覽選題給予了高度認可。
記者注意到,此次展覽的許多標本來自河南和內蒙古,這兩個省份是出土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大戶”。而恐龍的足跡遍布中國天南海北,在展廳的一面牆上,小朋友可以嘗試在磁吸地圖上標記恐龍蛋化石出現的位置。
除了實體化石展品和圖文介紹,譚鍇和卞躍躍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為這種科普展“賦能”的新媒體技術和手段:斑馬兒童科教集團為專題展覽提供了多台互動展項,以及少兒3D互動百科、3D語音圖鑒等內容,讓小朋友沉浸式體驗復原場景、觀看裸眼3D視頻,從而了解恐龍蛋的宏觀和微觀結構、理解卵殼組織結構形成機理。
如今,越來越多博物館通過新媒體展項等方式,為觀眾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數字技術對博物館的助力有多大?
卞躍躍認為,建立在准確傳達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技術的迭代和更新能夠給展品的呈現提供很多便利,給游客帶來豐富新奇的體驗。“我一直認為圖文內容的科學性是博物館的下限,我們要保証‘下限’是牢固的,夯實基礎,然后通過技術手段提高展覽展示效果的上限,讓觀眾在更加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更好地獲取科學知識,享受科學文化的熏陶”。
“博物館熱”席卷年輕人,小眾、專業化博物館正逐漸出圈、走紅。此前中國地質博物館因為寶石廳火爆,卞躍躍笑言,在他們眼中,希望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除了知道寶石漂亮珍貴,也知道它的科學奇妙。博物館二層寶石廳和礦物岩石廳在一起,許多人在聽完礦物岩石廳的講解之后,再去看寶石廳時,眼神就跟原來不一樣了”。
在卞躍躍看來,每個博物館從業者都非常期待“破圈”,但是,“這些都必須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機會來了,就能接得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