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百萬元抗癌針能讓癌細胞清零治愈癌症、癌性疼痛不能用止痛藥……

關於抗腫瘤藥物的這些傳言可信嗎

代小佩
2024年05月23日07: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抗腫瘤藥物的研發進展和安全使用,一直是大眾在腫瘤防治方面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120萬元一針的CAR-T產品能讓癌細胞清零治愈癌症”“癌性疼痛不能用止痛藥”“硼藥能治愈肝癌、肺癌”……這些關於抗腫瘤藥物的傳言是真的嗎?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傳言一:百萬元抗癌針能讓癌細胞清零治愈癌症

專家回應:“癌細胞清零”不等於“臨床治愈”

T細胞是免疫細胞,是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主力軍。CAR-T療法的原理是將患者體內的T細胞取出,在體外給T細胞裝上腫瘤嵌合抗原受體(CAR),從而讓T細胞具有更強的癌細胞識別能力和殺傷力,從而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此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我國首個CAR-T細胞治療產品上市,便有傳言稱這種產品120萬元一針,是讓癌細胞清零治愈癌症的“神藥”。

“不是所有腫瘤都適用CAR-T療法。”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學研究所)免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王迎說,120萬元一針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能讓癌細胞清零治愈癌症的說法並不准確。

目前,CAR-T療法相關產品主要用於治療易復發和難治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比如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根據一些隨訪數據顯示,有部分惡性血液腫瘤患者能通過CAR-T療法獲得臨床治愈。但“臨床治愈”與“癌細胞清零”不能劃等號。

首先,所謂的“癌細胞清零”只是在現有檢測手段能達到的靈敏度水平上未檢測到癌細胞,不代表體內一個癌細胞也沒有。其次,所謂的“癌細胞清零”表達的是患者的疾病獲得緩解,但是緩解效果持續5年以上不復發,才可以考慮患者獲得了“臨床治愈”。

“相較於傳統化療,盡管患者接受CAR-T療法治療后緩解率更高,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會復發。因此並不是每一個通過CAR-T治療得到緩解的患者都能夠實現臨床治愈。還有少部分患者使用CAR-T療法后沒有獲得緩解。”王迎說。

談及CAR-T療法的未來,王迎認為,除了血液系統腫瘤,目前還有研究在推動CAR-T療法應用於實體腫瘤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比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傳言二:癌性疼痛不能用止痛藥

專家回應:可以規范合理用藥

《2020中國癌症患者生存質量白皮書》顯示,57.4%的癌症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嚴重影響生存生活質量。止痛藥是應對癌性疼痛的重要武器。然而有傳言稱,癌症患者不能使用止痛藥,理由包括使用阿片類止痛藥會讓患者成癮、過早使用止痛藥會導致疼痛加重時止痛藥無效等。

“阿片類藥物是常見的止痛藥,有致癮的可能,但可能性非常低。”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治醫師李志剛告訴記者,國外數據顯示,1萬個使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中,可能隻有1個成癮。國內對阿片類藥物管理比國外更嚴格,成癮性會更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會長、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也認為,合理規范地使用阿片類藥物,很少會發生所謂的成癮等問題。

那麼,過早使用止痛藥是否會導致癌症后期止痛藥無效?“這涉及耐藥性問題。很多藥物長期使用都可能產生耐藥性,比如降壓藥、利尿劑等。這並非止痛藥的‘專利’。”李志剛說,“在患病早期規范合理地使用止痛藥,最終的臨床獲益遠大於耐藥風險。”

李志剛強調,癌性疼痛患者不能使用止痛藥的觀點是錯誤的。疼痛科醫生會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綜合、動態、個體化的用藥方案,幫助癌性疼痛患者規范合理用藥。在臨床上,80%—90%的患者通過合理規范的鎮痛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癌性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傳言三:硼藥能治愈肝癌、肺癌

專家回應:治療效果尚無足夠依據支撐

有傳言稱,硼藥可以治愈肺癌、肝癌等常見腫瘤。所謂的硼藥,指的是採用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治療前給患者注射的一種含硼藥物。這種藥物與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會迅速聚集在癌細胞內,而在其他組織內分布很少。隨后對病灶進行中子照射,當照射的中子被癌細胞內的硼俘獲,就能通過核裂變釋放出殺傷力極強的射線。

相較於傳統放療,BNCT更加精准,對癌細胞周圍的健康組織損傷小,對於部分對傳統放療不敏感的腫瘤也能取得良好療效。我國學者開展的小規模臨床研究表明,BNCT是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頭頸部腫瘤、皮膚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的有效治療方法。但這種療法對於肺癌、肝癌的治療效果,暫時還沒有足夠的相關依據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首台自主研發的硼中子俘獲治療臨床醫療設備項目於2022年在東莞市人民醫院啟動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可進入臨床試驗。據公開報道,有相關研究正在利用BNCT試治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腫瘤,但目前還沒有具體臨床數據披露。“在傳播醫學進展時,一定要科學全面、客觀表述,否則容易滋生謠言。”王迎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