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專家支招教你科學養娃

幼兒進入幼托機構,長期暴露在公共場所當中。這個過程中,孩子接觸各種微生物,免疫系統在和各種病原體接觸的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抗體,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成長過程中孩子會經常生病,但這往往也是免疫系統激活、提高的過程。
那麼,除了順其自然地在“磕磕絆絆”中成長,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呢?
1、健康飲食,保障營養
保障兒童營養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在營養中,我們最重視的是3種營養元素:一是碳水化合物,對應主食,如米、面、雜糧等﹔二是蛋白質,對應葷食,如肉、蛋、奶、海鮮,還有一些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堅果﹔三是脂類,包括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此外,還需要攝入適量的纖維素類,對應蔬菜、水果。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身體提供熱量,可讓孩子長高、長壯,脂肪是構成細胞的重要成分,也參與提供能量,同時有調節體溫、溶解營養素等作用。而蔬菜和水果的攝入,可以促進前三種元素的吸收,為身體提供膳食纖維。家長可以參考《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2022)》為孩子科學安排飲食,保障營養攝入均衡充足。
如果孩子在飲食中發生了不良反應或抵觸情緒,家長也不宜強制喂食,而應當排查是否為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等。對於孩子無法接受的食物,家長可以選擇含有相同營養元素的其他食物進行替代。
2、保障睡眠時長和質量
人體的生長激素分泌主要高峰期發生在晚上10時到凌晨2~3時,所以,想要孩子有一個好身體,就必須保証他們在這段時間進入深度睡眠。家長需要保証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長,但也要注意睡眠時長不是越長越好。
3、積極運動
目前,國內還沒有嚴格的兒童運動指南,但美國兒科學會已經規定:2歲以上的孩子每天運動時間要達到60分鐘以上。這60分鐘的運動不限具體形式,優先戶外運動。
鼓勵家長帶領孩子進行運動,不等同於一味地給孩子報訓練班,而是需要將運動與娛樂結合在一起。家長可以選擇帶孩子跑步、游泳,在周末一起去爬山,去公園放風箏,組織小朋友一起去打球、踢球。將運動融入生活的游戲當中,能讓家長和孩子都更加輕鬆。而保持愉悅的心情,也有利於增強抵抗力。
4、注意緩解壓力和負面情緒
外界應激對免疫力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父母期望過高導致孩子壓力大、家庭不和睦造成孩子情緒不佳、剛上幼兒園存在分離焦慮等。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如果在情緒不好時上幼兒園,生病的概率會比平時大。這是因為孩子還處在分離焦慮期,又進入了幼兒園這樣一個公共環境,非常容易交叉感染。所以,家長在孩子入園初期一定要耐心引導,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分離焦慮期,愉快地接受幼兒園生活。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很重要。
5、謹防藥物濫用
藥物濫用,特別是抗生素和中藥的不合理使用,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很多中藥對肝、腎等器官都有一定的損害。濫用抗生素很容易引起致病菌的耐藥性,導致抗生素逐漸失去原有的功效,起不到治病的作用,還會產生負面影響。低齡兒童使用某些抗生素甚至還有可能導致耳聾等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常見的阿奇霉素和頭孢類藥物就都屬於抗生素。部分家長一旦遇到孩子發熱、咳嗽、感冒或腹瀉的情況,不管是不是由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感染導致,就先自行給孩子喂服阿奇霉素、頭孢類藥物。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6、定期體檢,關注生長曲線表
世界衛生組織發明的兒童生長曲線表能夠記錄孩子的身高和體重,醫師還能從中看出許多隱藏的信息。
通過這一系列表格,醫師能夠從中動態地看到孩子身高、體重的增長,並能從孩子的生長曲線中看出他們的體重增長是加速還是減慢。在一段時間裡,如果生長速度異常,醫師會和家長進行溝通,查找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幫助家長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7、科學接種疫苗
疫苗是激活孩子免疫功能的小能手。疫苗對人體健康的保護作用,是那些所謂的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遠遠達不到的,這是因為,疫苗不僅能預防某一種疾病,更能起到免疫刺激的作用,讓免疫功能開始工作。免疫功能工作得越多,它成熟得就會越快,保護機體的功能也越強。
兒童的免疫功能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構建起來的,更不可能因為吃了某種藥物、某種保健品就突然變強。家長們不能放任不管,也無需過度焦慮。隻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但也要注意,一少部分有先天免疫缺陷的孩子不能靠食物、運動等方式來完善或提高免疫力,必須借助正規的醫療手段。
把關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主任護師張潔利、張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