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守護生活:典贊“科學”流言終結榜盤點

2018年12月10日08:0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 (於露)作為中國科學界的一項年度盛事,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一致認可的科普領域品牌活動,也是眾多科學大咖、科普工作者們廣泛參與的科學盛宴。

歷年“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均通過征集、評選,頒出了包括“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在內的三大獎項,並在2016年增加了“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獎項,在2017年增加了“十大科普自媒體”獎項,在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范、融匯科學傳播業界智慧的同時,彰顯了科普中國的品牌文化,並不斷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典贊·2018科普中國”參評項目開始征集(科普中國網截圖)

在五大獎項之中,“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渠道的發展,諸多打著“科學”幌子的流言“無孔不入”,不僅傳播速度快、迷惑性強,且對人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多個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匯集了該年傳播較廣、影響力較大的流言,並邀請多位專家、權威媒體對流言進行解讀和驗証,“終結”流言,以增強公眾對於各種流言的辨別力,並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九屆常委會科普專委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揭曉“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翁奇羽/人民網)

回顧過去三年“典贊·科普中國”活動發布的“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不難發現,食品安全、醫學健康及環境保護領域是流言傳播的“重災區”。

在食品安全領域,“火腿培根是致癌物與砒霜同列”“使用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登上2015年年度榜單﹔而在2016年,如“方便面32小時不能消化”“個大的草莓是因為打了激素”等食品類流言佔據榜單四個席位﹔2017年,榜單中有5個流言均與食品安全相關。以下是歷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流言及相關辟謠:

流言:個兒大的草莓是因為打了激素(2016年度)

榜單辟謠:目前市面上的大個頭草莓多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從日本引進的雜交選育品種,本身個頭就很大,網傳的“激素草莓辨別法”其實“不靠譜”。此外,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質,將其過量注入會導致草莓賣相和口感變差。而有的草莓長相奇怪是因為大棚裡溫度和濕度條件不夠好,蜜蜂量不夠,導致授粉不均。【詳細】

流言: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2017年度)

榜單辟謠:僅憑“撕不斷、嚼不碎、有腥臭味”幾個特點就得出紫菜是“廢棄黑塑料袋做的”,非常武斷,並不可信。紫菜自身富含膠類等多糖物質、浸泡水溫不夠或者時間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紫菜“撕不斷、嚼不碎”。【詳細】

流言:同時吃螃蟹和柿子會中毒(2017年度)

榜單辟謠:事實上,在實驗室裡,維生素C有可能使五價砷轉變為毒性很強的三價砷,但在飲食上不容易,除非同時吃幾公斤被嚴重砷污染的螃蟹和5斤以上柿子,這才有中毒的可能性。【詳細】

“典贊·2016科普中國”活現場,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常務理事、高級農藝師齊長紅(中)在活動現場破解“草莓”流言。(《北京科技報》供圖)

在醫學健康領域,“喝蘇打水能預防癌症”“吃素就不會得心血管疾病”“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被淘汰”等五個流言入選2016年年度榜單﹔2017年,“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多吃主食死得快”“滴血能‘測癌’”等流言上榜。以下是歷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學健康流言及相關辟謠:

流言:喝蘇打水能預防癌症(2016年度)

榜單辟謠:蘇打水是一種含有碳酸氫鈉(也稱為小蘇打)的弱鹼性水,其功效主要是以補水為主。但蘇打水中含有鈉,如果經常喝、大量喝,會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因此健康人沒必要長期、大量喝蘇打水。浙大附二醫院醫生在一項關於利用碳酸氫納(小蘇打)輔助治療癌症的研究中發現,小蘇打並不能直接“餓死”癌細胞,“餓死”癌細胞的是專門的化學栓塞藥物,其針對的也只是特定類型的癌症。而且,治療癌症需要將小蘇打水通過導管打入動脈,口服小蘇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蘇打水和醫療上使用小蘇打完全是兩種概念。【詳細】

流言:滴血能測癌(2017年度)

榜單辟謠:實際上,滴血“測癌”面對的更多是患癌人群,可輔助醫生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滴血目前並不能直接檢測出癌症。【詳細】

流言: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2017年度)

榜單辟謠:骨髓捐獻在廣義上被稱作“骨髓或血液干細胞捐獻”。獲取造血干細胞的方式目前有兩種:第一種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細胞,第二種是採集外周血造血干細胞。在捐獻造血干細胞過程中,捐獻者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但並不會危害捐獻者的健康。【詳細】

“典贊·2017科普中國”現場,演員們表演互動實驗劇表演《如此養生》。(翁奇羽/人民網)

在環境保護領域,有關空氣質量、生態環境的流言多次引發公眾關注。在歷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中,有兩則有關環境保護的流言尤其具有代表性:

流言:內蒙古風電“偷走”了北京大風導致霧霾(2015年度)

榜單辟謠:風碰到障礙物繞流是可以恢復的,局部風力發電或局部防護林不會對距離較遠的下游風力造成影響,霧、霾形成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氣的靜穩條件。目前沒有任何的科學研究顯示風電場與霧霾的形成之間有因果關系。【詳細】

流言:天津爆炸現場氰化鈉可能導致毒雨(2015年度)

榜單辟謠:氰化鈉本身是固態的,有劇毒,遇水可溶解﹔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溶液中的氰化鈉還有轉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鈉在常規環境下沒有氣態形式,不可能進入空氣隨風擴散,所以也沒有與大氣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詳細】

此外,歷年發布的“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還盤點、破解了如“55度保溫杯是溫水神器”“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有很大傷害”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流言,幫助人們辨偽去妄,提高科學素質。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典贊·科普中國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的評選方法高度科技化,以大數據篩選及分析代替往年的征集方式,將更加貼近大眾關切。那麼,今年又會有哪些流言入選“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又是什麼呢?敬請期待2018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的發布。

點擊了解“典贊·2018科普中國”活動 》》》

(責編:於露、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