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日前,一個由天文學界“民間高手”和天文學家組成的聯合小組發現了一顆不尋常的恆星,環繞這顆恆星的是古老的行星盤。據悉,該行星盤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揭開M型矮行星星盤罕見之謎。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要歸功於來自“行星盤偵探社”的民間天文愛好者。“行星盤偵探社”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領導的項目。
現在,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來自民間的普通天文愛好者盡管沒有專業望遠鏡,也能通過電腦進行嚴肅的天文學研究。專業人士也歡迎這種專業與業余相互協作的研究模式,認為它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更廣闊的視角,但這也引發了諸如研究成果如何歸屬等問題。
“民間高手”讓人刮目相看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日前報道,NASA的朱諾相機正在木星軌道拍攝照片,它是第一個前往小行星帶之外區域的照相機,能獲取木星大氣和極區上空的廣角圖像。這一全彩色相機從設計之初就包括了面向公眾的科普用途,天文愛好者和普通公眾有機會親身參與用原始數據生成圖像產品的過程,並幫助挑選該相機拍攝的目標,這也是普通人第一次有機會與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直接“連線”。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做法正在慢慢獲得回報。通過結合圖像處理技術,業余天文愛好者們已經在木星上發現了很多新的風暴系統和其他大氣狀態,而很多專業人士卻與它們失之交臂。
其實,在漫長的天文學歷史上,有些重大發現就是由非專業人士做出的。如1781年,音樂家和業余觀星者威廉·赫歇爾使用自制望遠鏡發現了冥王星。或許這是因為,廣袤無垠的夜空與實驗室裝備不同,它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
此前,NASA也曾借助35000多名民間愛好者的力量,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提供的銀河系數據中找到了5000多個紅外泡,這對全面分析銀河系恆星形成過程中的能量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大型數據庫越來越開放,民間天文學也隨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現在,不少政府太空機構的很多數據都對公眾開放,這些機構也常常招募非專業人士來幫助梳理這些數據。
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馬克·庫切納說:“人們過去認為,科學是在學校和專業研究機構做的事情,是別人的事。但現在,任何超過10歲的人都能進行科學研究。與我小時候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過去20年,民間科學研究的發展也引發了關於公眾在科研中作用的爭論。盡管如此,多數人依然認為,應該讓公眾更廣泛、深入地參與到科研中來。
民間科研引發所有權問題
但硬幣都有兩面。民間科研的出現也提出了關於數據所有權的新難題。美國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業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勒溫斯基說:“民間科技愛好者做了大部分數據收集工作,他們應該是作者嗎?在有些領域,此類工作者獲得了作者身份,而在其他領域卻沒有。”如上述“行星盤偵探社”和專業人士進行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報快報》上,其中8名沒有天文學背景的“偵探”成為了論文的作者。
庫切納指出,盡管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的科學家擁有很多資金和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但如果沒有民間天文愛好者幫助找出觀測數據中被忽視的細節和信息,他們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
上述研究中的數據來源包括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和2微米全天巡視項目。自2014年1月上線以來,大約3萬愛好者參與了這一過程,給大約200萬個天體做了分類。來自阿根廷的計算機工程師雨果·都拉蒂尼·盧卡是民間天文愛好者第二作者之一,他表示,在揭示宇宙奧秘的同時能為天文學發展作出貢獻,這讓自己夢想成真。在他剛開始對天文學感興趣時,很少有民間愛好者能夠直接參與的項目。
庫切納解釋道,團隊中每個人的背景知識、視野、關注點都不同,他們群策群力,攜手做出了這項重大發現,這是其他方法無法做到的。
不過,庫切納也表示,推出民間科學家能夠參與的項目需要做大量工作,很多科學研究組織還沒有實力在更大規模上處理這些項目。對科學家來說,與公眾之間建立緊密聯系還是個新事物,需要持續不斷地推倒橫亙在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的壁壘,這樣才能讓科學研究更加高效。(記者 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