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可以在博物館看到數億年前的各種古生物的還原模型,這些看似簡單的模型的制作其實需要經過科學家們的大量研究和縝密分析才能完成,過程非常復雜。但是,比起古人類的還原難度,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幾億年的古代恐龍,以及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逐漸失去痕跡的古象、古馬、古昆虫等生物,還原起來更是難上加難。滄海桑田變化間線索零落,不時尋找出的“新線索”在振奮古生物學家的同時,也在時時更新著古生物學家的“三觀”。
羽王龍復原圖(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古生物的原型也許跟想象的不一樣
古生物學家通常會將古代生物的骨骼與現代生物的骨骼進行比較,推測其形態可能接近於什麼樣的現代生物。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恐龍的骨骼結構屬於爬行動物,過去的恐龍復原都是像大蜥蜴,皮膚也仿佛大鱷魚的鱗片。
據光明日報報道,我國遼西出土的恐龍化石上顯示該恐龍的體表有一些羽毛或者是毛發的壓痕。因此古生物學家推測,羽毛不只是長在鳥類或小型恐龍身上。這樣長了羽毛的大型恐龍如果復原出來,一定會讓很多人感覺匪夷所思。
古生物的復原形狀無法預期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16年3月,古生物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的化石碎片中,發現了大約生活在5.1億年-5.2億年前寒武紀陸緣淺海的“昆明澄江蝦”縱貫全軀體的腹神經索,“昆明澄江蝦”軀體的腹神經索能夠展示干群節肢動物腹神經索的原始特征。待科學家研究復原之后,具有原始特征的“祖宗蝦”與現今人們認識的蝦說不定也會存在天壤之別。
在古生物的世界中,化石“會說話”。隨著新發現的化石越來越多,越來越完整,這些化石就會告訴古生物學家它們真實的形狀到底是怎樣的,但就目前僅有的發現看來,真實的古生物復原會是什麼樣子,仍然是無法預期的。(蔣曉婷)
本文由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