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謠言盤點: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

2016年10月18日17:07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9月謠言盤點: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

  專家點評

  民生謠言中的社會心態及調整

  點評人:孟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求真欄目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孟威,她指出,在近期傳播的網絡謠言中,反映食、住、行等問題的謠言比例較高,折射出的安全感不足、現實焦慮等社會心態,值得關注並採取措施加以調整。

  孟教授指出,柴米油鹽“七件事”,一直是社會生活中的敏感領域,在2016年9月流行的十大謠言中,有四篇是炒作食品安全的。“吃柿子喝酸奶會中毒致死”、“吃蟹黃致癌”強化了部分人在飲食科學上的盲點﹔“無籽葡萄用避孕藥培育”是無視科學常識的怪誕說法﹔傳“微波爐加熱食物會改變其分子結構”、“微波爐輻射傷大腦”、“微波爐會造成食物營養嚴重流失”並結論為“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有害健康”,是披著科學外衣傳播的偽科學,迷惑了一些人缺乏辨識度的頭腦。借“出行”議題散布的謠言中,“G20峰會期間杭州城區大部分加油站將被關閉”、“國慶期間日系車通行正常收費”等表現出一些人對特定管理措施了解的模糊和歪曲﹔“持教師資格証可免費游全國景區”、“全國銀行成失聯兒童安全守護點”不真實背后則帶著一些關愛社會的煽情味道。而像“某男子一次購買成都60套房”等圍繞“住”的謠言所受到的關注,挑動起一些人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心理憂懼。

  從社會心理上看,謠言是社會心態的測量儀。民生謠言的存在,與網絡大眾存在焦慮的社會心態、並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調整有關。謠言傳播研究認為,謠言中的意義內涵往往與個人記憶和集體共識存在一定關系,這一“記憶”和“共識”表現為三個層次:一是簡單聯系,如造型引發的聯想。二是與歷史的聯系。三是與“不滿”關注的情緒。如關於食品安全的謠言之所以引發關注,首先是因為個人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其次,以往發生過的濫用添加劑、防腐劑等食品安全事件,給公眾留下了刺激性印象,其所暴露的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也牽動著一些人的敏感神經,並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留下了較難消的“集體記憶”。再者,在食品科普宣傳教育方面,一些媒體片面放大“單面說辭”而缺失“平衡說理”的做法,所造成的輿論一邊倒,加劇了普通人的無力感和恐慌心理。像“電磁輻射”、“食物相克”、“避孕藥種植”一說,懂些農業、醫學、科技知識的人識破謠言並不困難,但卻往往在微博、微信空間引起大量轉發,可見科普知識傳播普及的缺失。

  住房謠言反映出另一種社會心態——弱勢心態。當代社會的經濟與科技發展,雖然使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心靈上的安全感還不能與物質上的充實感等量齊觀。房地產限購、漲價等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誤判,可歸結為一些人對經濟或財富的一種安全感不足,也部分地反映出轉型時期,人們在某些政策措施調整后,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對未來預期的茫然。如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撫養“二孩”升高了家庭生活成本,必然導致未來住房需求增長和供給緊張。2016年的“十·一”前夕,一些城市又發布了新的樓市調控政策,重啟限購限貸,這一新的變動更加劇了一些人的心理憂懼。所謂土豪“哄搶幾十套住房”謠言的出現,更對應了民間對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等問題的不滿情緒。凡此種種,構成謠言捕風捉影污化現實的基礎,挑起了一些人被控制和被剝奪的弱勢心態,這種心態又被一些企業和房地產商利用,進而成為借助謠言哄抬房價的手段。

  有些民生謠言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種社會願望的表達。正如布塔尼關於謠言的研究認為:它表現了“自我防衛”,反映了“群體智慧結果,以求令人滿意的答案”。這一說法較切近關於教師、兒童出行安全類謠言所契合的社會心態。不久前,“搶孩子”謠言曾盛行過,使得規避風險、需求幫助的心理成為家長中流行性一時的一種集體意識,並形成了合力促成問題解決的行為意向。而這類謠言的傳布恰好迎合了這種心理學意義上的“確認偏誤”——“即便信息與事實存在偏差,人們也傾向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和証據。”

  謠言傳播雖有一定的現實和社會心理基礎,但它是對社會穩定、信任感建立、文化理性、秩序維系等所造成的危害更大,需嚴加管理予以消除。從主、客觀兩個角度上講,調整和扭轉不良社會心態有效消除謠言,還要從多方面入手綜合治理。

  首先是大眾科學認知和網絡素養的提升。謠言傳遞與科普宣傳普及不足有關,由於興趣不高和科普知識發布渠道、傳播范圍的有限性,一些人不能經常接觸和獲取到科學信息,在不甚了解的領域容易輕信謠言。鑒於此,一要加強科普工作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前瞻性,通過科學知識改變認識偏差,二要注重大眾層面網絡素養的提升。

  其次,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不確定性問題,要完善權威信息的發布工作,加大信息透明度。如通過調查、監測等方式增強對公眾消費動態和心理訴求的把握。提高信息公開發布的時效性、准確性,幫助公眾重樹信心。也要健全謠言應急管理機制,在出現謠言相關事態時,務使權威第一時間發聲,避免誤傳、誤讀、誤解,形成權威信息與用戶互通互動的便捷渠道。

  再者,要依法促進企業、經營者責任意識的提升,優化、淨化競爭的市場環境。要通過加強市場管理、企業管理、資質管理,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行業自律准則,強化企業、經營者契約精神和消費者意識,促進其將對消費者責任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同時,化解焦慮提高社會信任,管理部門也要強化監管實效、提高監管水平。確保食品、住建質量安全﹔跟進公眾關注、滿足社會需求,改進管理措施和手段,提升社會滿意度。要嚴格制定和落實相關法律規定,加強對謠言的打擊力度,加高造謠、傳謠行為的成本代價,嚴厲治理造謠、傳謠違法犯罪行為,從而有效遏制和預防謠言傳播。

上一頁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