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常感到昏昏欲睡,也許是時候讓我把森林搬進你的房間了。”站在一台跳躍著綠色火焰的黑色箱體前,小個子女生張迪似乎有著點石成金的魔法。
這是張迪的“黑科技”。她把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士期間的微藻研究項目變成了創業項目——光合作用空氣淨化器(neoforest)。
讓微藻吃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吐出氧氣,全綠色無污染,聽上去neoforest的邏輯簡單又新奇,恰是眼下已經“?殺”得昏天黑地的淨化器市場中的一股清流。也正因如此,張迪獲得了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創業大賽二等獎。
近日,她帶著自己的項目走進了天津大學的創業學院——宣懷學院進行路演,坐在台下的,除了海內外資深投資人和行業專家之外,還有宣懷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
“既是路演,也是一堂生動的創業課。”天津大學宣懷學院院長施亮星說,政府、社會和高校都在做創業教育,應該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對研究型大學來說,應著眼於育人,“首先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特質,同時科技成果轉化也非常重要,要通過盤活教授們書櫃裡的專利,服務社會。”
“技術流”創業的短與長
張迪在白板上畫了一張簡單示意圖,來演示綠藻如何從淨化器的底部吸入二氧化碳,通過LED燈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呼出的氧氣從頂部出風口釋放到空氣中,“每小時釋放大約一升氧氣,甚至你能在空氣中聞到一股青草的清香。”
這項專利技術是張迪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她分析,現在市場上主流的淨化器大致分兩種,一種是過濾式的,需要每3個月更換濾芯,后續成本較高,而且濾芯本身就是一種固體垃圾﹔另一種是靜電吸附式,這往往會在室內形成一個大的靜電場,“有人擔心對健康會有一定影響。”
相比之下,這種完全通過藻類光合作用淨化空氣的方式,既不需要任何后續耗材,又能通過不斷向空氣中釋放氧氣和水分,保持高質量的室內空氣。
“如何保持藻類的活性?”“如果出差一段時間怎麼辦?”坐在現場的不少投資人對張迪的新技術很感興趣,甚至有人稱這項技術“正在顛覆傳統淨化器行業”。張迪說,自己有在美國為企業定制藻類空氣淨化器的工作經歷,比如將一整面牆壁改裝成綠色藻類淨化牆,“我現在做的,是盡可能把復雜技術實現自動化控制,讓它能簡單地走進每個人家裡。”
中國EMBA精英薈會長、投資人童元明直接走到台上,俯身在淨化器出風口聞了聞,對張迪提出了一連串意見:如定價是否合理,淨化器的外觀能否設計得更時尚,出風口的高度和角度能否設計得更符合空氣力學原理,保証產生的氧氣在室內快速循環起來等。隨后他明確表示,“如果能再做一些改進,我願意投。”
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中衡國際集團CEO吳蘇則表示,更看好張迪和她的團隊的潛力。
“你是典型的技術流創業,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但缺乏市場營銷的經驗。”宣懷學院創業導師、天津企道知行管理公司董事長金嘉軼直截了當地說,從技術到市場,其實有很長的路要走,空氣淨化器市場的產品已經非常飽和,建議再多研究客戶需求,用自己的技術做出更符合用戶口味的特色產品。
當日路演的另一個主角,是天津大學畢業生吳玉曉帶來的創業項目:中科微聲智能傳感器。吳玉曉表示,作為中科院技術的輸出企業,這項芯片傳感器技術目前是中國第一,他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時間,給大家講解這項全球頂尖的“黑科技”。
“社會上對大學生創業有很多聲音,有的人認為學生很多想法在市場上並沒有實際需求。”施亮星說,這兩支創業團隊的思考很成熟,既看到市場本身的機會,也有新的科研成果,“都是把自己的碩士、博士論文拿來創業,甚至對行業有顛覆的可能,這就是明顯優勢。”他認為,這既是給在校師生上了一節生動的創業課,同時回答了大家的關切,“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創業團隊都不接地氣呢?事實上,像天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這類以工程技術背景見長的學校,技術創業的特點很明顯,是能夠拿出一些新東西來的。”
施亮星坦言,學生創業團隊最大的問題也往往在於做技術流,談到的所有細節都是關於技術方面的,但投資人又不太懂﹔與此同時,學生團隊最缺乏的是對市場的把控。宣懷學院這樣的平台,在學校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一方面對投資人來說,高校通過學科優勢,派出專家進行評判並跟進,“幫忙把關看看到底是不是在忽悠”﹔另一方面,學校也在培育優質團隊,“有學校做背書的項目,比你去市場上盲選更可信。”
創業教育:從找“標答”到找“不同”
這場路演的地點,就在天津大學一間普通的小教室裡。這是宣懷學院的第一間臨時教室,裝修簡單,牆上的創意涂鴉全是由學生自己動手繪制而成。
2015年年初,天津大學跟中科招商集團合作成立了天津大學宣懷學院,也叫中科招商創業學院。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表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下,創業教育培養了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在他們心裡埋下了一顆創新創業的種子。
宣懷學院設立了創新創業方向的雙學位,聘請了千名創新創業導師,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從科技成果專利保護、成果轉化到創業資金支持等一條龍服務,並設立了15個面向大學生創業的基金,總額高達33億元。
“創新創業作為天津大學科技成果轉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需要把‘睡’在教授們書櫃裡的專利盤活。”施亮星舉例說,天津大學每年的專利大概是2000多項,但是很多專利真正的社會價值並沒有被發揮出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創新創業盤活它們,也希望學生創新創業跟專業結合,更有質量。宣懷學院也在搭建一個跨學科的平台,“因為很多創意很難說是屬於某一個專業,需要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我們可以調動和對接更多的高校資源來實現。”
到底什麼是企業家精神?施亮星的理解是,企業家要具有洞察機會的能力,能把新的想法、新的發明轉變為產品和服務,進而獲得商業價值,“我們的教授把新的想法和專利,用於發表論文、評職稱,作為一種晉升的通道,卻沒變成商業價值。”而如果把新的觀念,不僅限於知識層面的拓展,而是盡快在社會上產生價值,創造就業、創造財富,為提升人類福祉做出貢獻,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的重要力量。
他認為,高校最重要的是培育人,要讓學生產生新的想法,要能分析未來的機會在哪裡,怎麼產生新的產品,“比如uber和滴滴,沒有一輛出租車,卻完全顛覆整個出租車行業,這就是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勝出。”
施亮星用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考入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的學生們做對了一件事——找對了標准答案﹔而創新創業,是要找一個不同的答案,“你要洞察到機會,弄一個別人沒弄過的東西出來。”(記者 胡春艷)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