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新區這盞“夜光杯”裝進智能制造的“美酒”

——蘇州高新區為傳統制造業裝上“智慧引擎”

2016年10月18日09:5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當高新區這盞“夜光杯”裝進智能制造的“美酒”

  偌大的車間,耳畔是嘩嘩的流水線機器聲,眼前是各種機械臂閃轉騰挪,記者四處張望卻沒看到一個生產工人。從基礎的金屬材料到一部完整的手機,片刻之間就已制造完畢,甚至連質量檢測也無需人工操作。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位於蘇州高新區的富強科技企業展示中心,一條“科技范兒”十足的流水線讓人大開眼界。“這個無人流水線可以生產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以往需要由1000至2000人才能完成。”富強科技總經理吳加富介紹說,華為、聯想、蘋果IT大腕等都已成為公司的主要用戶。

  蘇州市副市長、虎丘區委書記徐美健認為,蘇州高新區工業基礎良好,但制造業對外依存度較高,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支撐力不足,必須大力推進以自主創新為核心驅動的智能制造戰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不久前,蘇州高新區先后出台《關於支持工業經濟升級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促進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制定引導和支持細則,又在高新區“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江蘇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定位。

  在政策規劃和產業轉型的雙重引導下,蘇州高新區一方面大力引進智能制造企業、培育傳統企業進行智能升級,同時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成果嫁接傳統制造企業,使得產業轉型落在實處,經濟社會發展邁入快車道。

  “這款機器人可以在3.5秒左右就把180公斤重的物體進行搬移,是目前最快的搬運機器人。”川崎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日賢指著公司進門處的一款搬運機器人介紹說。

  該公司是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旗下子公司,川崎工業機器人是世界十大工業機器人品牌,目前在蘇州工廠可以生產焊接、搬運、通用三種機型的機器人。更牛的是,該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僅有42人,大部分工序都由機器人完成。目前,公司每天可生產17台機器人,年產值達4億元。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這種顛覆傳統的生產模式,為區內其他制造企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隨著城市的發展,留給傳統工業發展的土地越來越少,人力成本也在逐漸增加,過去那種粗放型制造業對產業的發展顯示出過多約束,環境承載力等多種綜合因素倒逼我們必須選擇走智能制造的路子。”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俞愉如是說。

  去年,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下線,紐威數控是重要參與者,機翼的骨架就是用紐威數控機床加工制造。甚至在與進口機床的同台打擂中,紐威數控機床都不落下風。目前,公司的多種型號機床出口到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

  “數控機床是裝備制造的‘工作母機’,有良好的產品作為基礎,我們開始嘗試為客戶搭建整套解決方案,將各個機床制造環節的‘信息孤島’互聯互通,系統集成,實現遠程控制、遠程診斷和維修,打造數字化工廠。”公司總工程師馬宏計告訴記者。

  把智能制造擺在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戰略位置,既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去年,阿裡工業雲項目落戶高新區,該區以此為契機,推動“阿裡雲”和重點企業對接,在新能源、醫療器械等行業加速推廣“工業雲”運用,將生產過程的大數據引到“雲端”,再邀請全球數據專家進行分析,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蘇州高新區正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重要支撐,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升級,相關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政、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已形成高精度全自動組裝和檢測系統設備生產線,高檔數控機床、電加工特種機床,工業、家居、安防機器人及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制造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智能裝備制造企業40余家,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一批企業利用智能制造成功轉型並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記者 張曄)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