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河北張家口地裡的馬鈴薯都已收完,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合作單位,雪川農業發展公司的生產線正忙碌著,一車車馬鈴薯通過清洗、去皮,磨粉和烘干或切塊和油炸,一袋袋薯粉、薯條和薯餅等運往超市,或食品店進行二次加工。
據統計,我國馬鈴薯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種植面積8500萬畝,約佔世界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28%,佔全國耕地總面積不到5%﹔產量每年約9700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3%。我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熊興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馬鈴薯主糧化還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是單產較低,鮮薯平均畝產1.14噸,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主糧化加工和專業化品種較少﹔脫毒種薯普及率、土地利用率、機械化生產程度較低,節水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馬鈴薯適應性強,一些貧瘠山區種不了別的作物,隻能種馬鈴薯。我國平均單產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約80%的馬鈴薯種在了水肥條件差的土地上。”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金黎平說。
金黎平說,另一大問題是馬鈴薯消費量不足。雖然我國居民馬鈴薯消費每年都在增加,但多是鮮薯形式,與主糧化目標差距甚遠。“主要是消費品種不夠多、價格偏高。如鮮薯含水分高,6噸鮮薯才加工成1噸全薯粉,出粉率比小麥低不少。1噸白色馬鈴薯粉市場價約1萬元,小麥面粉僅4000元左右。必須研發出更多適合主糧化的馬鈴薯食品,提高市場消費量,帶動對適合做主糧品種的研發等。”
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國農科院與張家口等地方聯動,創新技術和科企合作模式,推動馬鈴薯增產和主糧化。記者在張家口舉行的“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會”上看到,駕駛員開著機器一過,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從地裡被翻出,專家們再進行比對和測產等。金黎平說,項目已收集新品種77個,從中篩選出畝產3噸以上的高產品種21個、23%以上高干物質含量品種14個、低於0.25%的低還原糖含量品種8個、2.5%以上高蛋白質含量品種11個等。其中,中國農科院選育的中薯5號,採用單壟雙行覆膜機播技術,在湖北襄陽張集鎮萬畝高產創建示范中,平均畝產4.1214噸,比早大白品種增產49.02%,按當天產地價格每公斤3元,畝產值12364元,畝純收入10614元。
馬鈴薯是營養繁殖作物,塊莖在生長發育中易感染多種病毒病。熊興耀說,項目集成了莖尖培養脫毒技術,在生產上採用脫毒種薯,可增產30%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畝可增加600元以上。水肥藥施一體化技術是根據馬鈴薯需水、肥、藥等規律,合理調配輸水控制、計量、肥料控制系統等,灌溉同時將肥料、農藥溶解於水中,省水、省肥、省藥、省時。應用后,化肥、農藥分別減施15%、10%,增產5%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畝可望增加100元以上。項目研發的水分高效利用技術,與傳統溝灌技術比較,在北方一季作區,全生育期用水量節約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50%﹔在河北依靠降雨條件下,馬鈴薯產量能達2噸/畝以上。
“項目還研發了化學農藥減施、機械化種植、主食化產品加工等,共有7項核心技術的集成示范。”熊興耀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每年糧食新增需求約120億斤。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馬鈴薯耐瘠薄、水分利用效益高、生育期較短、適應性廣等,是目前農作物增產潛力最大的品種。
“馬鈴薯還是全營養食物,熱量低。其中蛋白質約2%、粗纖維27%,蛋白質中含18種氨基酸,還含維生素C、E、胡蘿卜素及一些礦物質元素等,對國民健康非常有益。” 陳萌山說,目前我國馬鈴薯粗加工較多, “馬鈴薯深加工可增加5—10倍效益,因此,馬鈴薯產業鏈的延伸,開發潛力非常大。”(記者 李禾)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