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一種叫做“滴尿驗癌”的早期診斷癌症新技術。網上廣告裡說,隻要3毫升尿液,花幾百元,自己在家就可進行操作,3分鐘就能得出結果。滴尿真能驗癌?
其實,所謂的“滴尿驗癌”,不過是檢測尿液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以此來篩查和診斷癌症。按廣告裡的說法,這種驗癌方式簡直可以秒殺現在醫院裡診斷癌症的金標准——病理檢查。傳統的病理檢查,要經過手術、切片,還要等上好幾天。浙江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杏娥主任醫師說,網上的“新鮮事”真多,之前有所謂“一滴血驗癌”“一點唾液查癌”,現在又來了個“滴尿驗癌”。這一波又一波的“新聞”,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無非是抓住了人們的恐癌心理。“滴尿、滴血驗癌,驗的是什麼?這些驗癌方式,檢測的不過是腫瘤標志物﹔甚至有些指標,連腫瘤標志物都不是。既沒有得到多數專家的認可,也沒有充足的研究証據支持,不過是商家的借機宣傳和炒作,用高大上的概念忽悠不明真相的老百姓。”
劉杏娥認為,目前,確實有一些簡便、有效的驗癌技術正在研發中,但是還沒有正式應用於臨床。僅靠腫瘤標志物查癌,並不靠譜。所謂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在生長和增殖過程中,產生或分泌的一類物質的統稱。通過檢測腫瘤標志物是否異常升高,有助於鑒別腫瘤的良惡性,臨床上醫生更多應用它們來對腫瘤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僅單純片面地依靠腫瘤標志物檢測,指望“滴血(尿)測癌”,甚至“一滴血(尿)檢測多種癌症”,都是不靠譜的,甚至可以說是危險的。
“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患癌。首先,不同的惡性腫瘤,表達的腫瘤標志物不同。例如 AFP(甲胎蛋白)、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CEA(癌胚抗原)分別對應不同的惡性腫瘤。其次,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表達,存在敏感度差異的問題。”她舉了個例子:AFP是目前發現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高的腫瘤標志物之一,但其對原發性肝癌的敏感性也隻有70%左右。“第三,僅發現腫瘤標志物的升高,並不代表已經患有惡性腫瘤,許多良性疾病和生理活動也引起某些腫瘤標志物高於正常參考值。因此,一般情況,這類腫瘤標志物不適合用於普通人群腫瘤的篩查,更不可能作為腫瘤診斷的金標准。到目前為止,病理學診斷是診斷惡性腫瘤及明確腫瘤組織學類型的唯一手段和金標准。”例如直腸癌,最靠譜的就是腸鏡加上病理,抽血、驗尿是不可能診斷的。
那麼,按劉杏娥的說法,是不是無法早期發現和篩查癌症了?劉杏娥明確表示:當然不是!如何早發現癌症,首先要在心理上重視,有防癌查癌的意識﹔然后要掌握基本的查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主動進行癌症篩查,如果身體有了不舒服要盡早就診。所謂癌症篩查,是針對那些外表健康、沒有什麼症狀的人,所採取的早期篩癌查癌措施。但須知幾條:不是所有癌症都能篩查。癌症篩查目前並不適用於所有癌症﹔篩查主要針對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等常見癌症。有一些癌症,目前尚無有效的篩查手段﹔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篩查,篩查主要適用於那些更可能患癌的人群,比如中老年人患癌風險增加,適合進行癌症篩查﹔比如長期吸煙者,就是肺癌的高危人群。而兒童青少年,通常就沒必要進行癌症篩查。
劉杏娥提供了幾種常見的癌症篩查方法:1. 肺癌:低劑量螺旋CT(LDCT)。長期吸煙者,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每一年都應做這個檢查。2. 乳腺癌,通常採用臨床體檢、乳腺超聲、乳腺鉬靶等手段﹔高危人群,除以上手段之外,乳腺磁共振也是重要的可選檢查手段。3. 結直腸癌主要採用大便潛血試驗、大便DNA檢查、乙狀結腸鏡和CT結腸成像檢查(CT虛擬腸鏡)等手段。其他一些癌症的篩查方法,以及怎麼才算是高危人群,可以咨詢正規腫瘤防治機構和專科醫生。(記者 張偉娟 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