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說番茄,部長非說西紅柿?
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在《匹茲堡郵報》上發表一篇署名文章,標題中關鍵詞的嚴格字面翻譯應是“自我駕駛”。此文是幫美國運輸部推介20日正式發布的一項新政策,但運輸部長福克斯在當天新聞發布會上的首選用詞卻是“自動化汽車”。
中國產業界重量級人物對相關用詞的意見也不統一。在2016年的兩會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提案中建議加快“自動駕駛”立法,而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建議加快制定和完善“無人駕駛汽車”的相關政策法規。
看到這,你可能明白了他們說的事兒都差不多,但所用名詞卻各有不同。那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或者只是汽車行業中的番茄與西紅柿?
首先,從字面上能看出這些名詞各自的側重點。由於人們對汽車的傳統印象就是要有駕駛員,所以在要吸引公眾眼球的時候,通常就用不需要駕駛員這個看點,比如2016年北京車展上長安汽車展出的此類車輛,就在車身上噴涂了醒目的“無人駕駛”四個大字。奧巴馬的媒體文章標題中用“自我駕駛”,也是選擇了這個角度。
而從機械工程的角度出發,就會選擇“自動駕駛”“自動化汽車”這些說法。美國運輸部此次發布文件的標題是《聯邦自動化汽車政策》,就是採取了這個角度。其實運輸部長福克斯在發言中也用了“自我駕駛”,奧巴馬的文章中也提到“自動化汽車”,說明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說同一件事情。
汽車廠商根據不同目的,還常會選擇不同用詞。在宣傳新車型時,一些廠商會聲稱新款汽車能夠“自動駕駛”。而在遇到麻煩時,比如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在遭遇了多起事故后,已經於今年8月在其中文網站上將一些地方的用詞改為了“自動輔助駕駛”,顯然這種說法更有利於廠商在事故中免責。
那麼問題來了,在一個講究標准的年代,這麼多名詞不會導致混亂嗎,相關行業內部人士是怎麼區分的呢?如果看看美國政府此次最新文件中引用的SAE J3016標准,就會發現工程師們的做法很簡單:分級。
由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演化而來的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制定的這份標准,將汽車根據自動化程度分為6個級別:0級是沒有自動化,1級可為駕駛員提供輔助,2級為部分自動化,3級為有條件的自動化,4級是高級自動化,5級是完全自動化。每一級之間有詳細的技術區分,供專業人士對比查詢。
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劃分是,前3級可歸為一個大類,這些車輛需要人類駕駛員來監控環境﹔后3級可歸為一個大類,這些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監控環境。
無論一輛汽車被打上“無人駕駛”還是“自動駕駛”的標簽,在這套分級標准下,都會被專業人士歸入某個級別,然后討論其他相關事宜。這份標准文獻說,在討論相關問題時,它“有助消除混亂,對多個領域都有用處,如在工程、法律、媒體和公共討論中”。
自動駕駛領域這些名詞的紛紛出現,以及美國相關標准和政策的出台,也體現了高科技行業飛速發展的一種規律。(據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 黃? 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