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 (趙竹青 許諾 韋琳可)蒼茫雲海間,明月寄相思。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隨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成功發射,中國向空間站時代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作為中國載人航天任務的飛控“神經中樞”,在牽引天宮二號翱翔太空的背后,彰顯的是一代代飛控人矢志航天的追夢初心。
戴?:一個人要像一個隊伍
寬敞明亮的飛控大廳內,除了大屏上“北京時間”和“發射倒計時”這些跳動的數字外,隻剩下屏氣凝神的等待和清晰洪亮的調度聲音。
頭戴耳麥穿著藍色工作服的戴?,坐在寬不到50厘米的總調度台前。桌上擺放著組織指揮流程表、故障模式及應急處置對策等各類文件。黑色的調度單機上除了麥克風還貼著印有 “天宮中心”、“神舟測站”等綠色標簽。在這小小的機台上,從發射場到陸海天基測控站,從天宮升空到准確入軌,每一個關鍵口令都將准確無誤的傳達到每一個點號上。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器箭分離!”“太陽帆板展開!”……熟悉的調度口令響徹飛控大廳,潮水般的數據源不斷涌向飛控中心。成千上萬條的口令都需要由總調度來下達實施。
這是戴?第2次擔任總調度,也是他第8次參與大型任務,屬於年輕的“資深調度”。此次任務,戴?和他的搭檔賀勇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與考驗。從天宮發射到飛船返回的2個月時間內,從人員調整到資源配置,飛控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都需要他全面掌握。任務備戰期間,與每一個站點進行信息交互測試和狀態確認是戴?在幾百次聯調聯試中進行的工作之一。除此之外,他還要研究各種任務方案、預案,向科技專家請教學習,完成了大量的實際操作。在萬人一杆槍的航天事業裡,戴?始終堅持著案無積卷、事不過夜的工作作風。除了在調度崗位要做行家裡手外,他還要求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冷靜穩定的心態,遇到問題能夠做到反應迅速,臨危不亂。
平凡之路偶遇航天,對戴?來說坐在中心飛控大廳裡看天宮巡天,送嫦娥奔月是他最彌足珍貴的經歷。這些年,他一直有個期盼,期盼自己可以參與所有的航天任務。雖然這並不能由他能決定,但他願意為飛天恆久保持沖鋒的姿態。
坐在調度台上的戴?並不孤獨,他的背后,站著一支由航天精神武裝起來的敢打必勝的隊伍,有豐富的的大戰經驗,有后繼的有生力量,有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傳承精神。
張宇:掌控軌道精度的前世今生
當調度傳來“器箭分離”的口令后,位於飛控大廳一隅的軌道機房內,張宇和他的團隊正在緊張地計算著初始軌道根數。從陸海天基測控網傳來成千上萬的數據匯集到他們這裡,全國人民的焦急的目光也投向他們。5分鐘內,他們就要發布最優軌道參數,確定航天器的精確位置。
作為飛控接力的重要一環,初始軌道根數是判斷火箭是否成功把航天器送入軌道的唯一根據。在空間環境千變萬化、太陽活動頻繁的蒼茫太空中,影響航天器定軌精度的誤差源也不盡相同。“‘器箭分離’前,我們根據重要事件需要同時完成監測各類數據來源是否正常傳輸,判斷數據是否正確合理的對比工作,這將為之后計算軌道精度提供重要依據。”作為天宮二號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張宇這一次和他的團隊又開始了新的沖鋒。
計算時間的縮短,意味著協同配合的難度就要增大。融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測量資源,提交出軌道精度最高的計算結果,不僅體現北京中心一流的飛控能力,也是對軌道計算崗位的具體要求。軌道機房內,利用捕獲到的各測站數據,通過參數計算、理論值判斷、選優、備急等方式,張宇認真核對著團隊每個人的計算結果,當擇優篩選出軌道根數並迅速投射到飛控大廳內的屏幕上時,這一刻,他們掌控了軌道足跡的“前世今生”。
這次任務,軌道計算將面臨著嚴峻復雜的考驗。組合體連續偏航模式對軌道計算的精度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遠距離導引精度圈數的減少,留給他們測軌計算的時間和注入實施導引的位置都增加了新的挑戰。為了確保航天器在任何情況下適應飛船的零窗口,張宇和他的軌道計算團隊進行了更為精細的准備,在高負荷運轉的工作狀態下,他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也因為與軌道結緣,他們累並快樂著,干了11年的軌道計算,張宇早就跟軌道天人合一。
浩瀚太空裡,這一條條更加精密“中國軌道”,延伸著張宇的飛天夢想,承托著他牽引神舟、領航嫦娥的執著追求。
費江濤:用電波傳送天地情話
負責遙控崗位的5位工程師守候在電腦前。此次任務,上萬條指令,將由他們根據計劃好的時間節點,及時、准確地發送至飛行器。
這是一個充滿新鮮血液的團隊,首次參與執行載人工程任務的新同志佔50%,均為85后。機台上,年輕的助理工程師劉辛專注地盯著屏幕,她身旁的天宮二號上行控制主任設計師費江濤時不時地提醒身邊的同事注意集中精力。費江濤是團隊中資歷最深、最關鍵的力量,在這樣的崗位上,帶領著一群新人,他深感責任重大。
與下行數據的分析、測算等不同,遙控崗位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裡,發出上行指令若出現一點失誤,可能會導致整個發射計劃的全盤失敗。執行重大任務時,精神高度緊張自是不必再說的,但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讓費江濤多了幾分胸有成竹。整個團隊的氣氛被費江濤的一絲不苟帶動了起來,年輕人褪去浮躁與青澀,更添穩重與成熟。
每次任務都對遙控崗位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每次執行任務,不僅需要完成發送預定好的指令,如地面臨時增加指令,在調度人員通報后,他要帶領團隊高效地完成手動數據輸入﹔飛行器在飛行中如果出現異常情況,遙控崗位必須做出緊急處理,通過注入數據調整飛行器的狀態,進而保護飛行器的安全。
在全國人民的關注下,在確保任務成功的使命前,他們必須投入百倍精力,扮演好天地間的“傳令員”。
張園林:以數據精准護航天宮
來自飛行器的下行數據是檢查確認飛行器狀態的唯一依據,而所有的下行數據都會匯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遙測人員的手中。
自待發段起,所有遙測人員便正式開始了對飛行器的監視判斷。張園林收起了他標志性的笑容,嚴肅地坐在機台前。作為天宮二號遙測主任設計師,他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在飛行器飛行的整個過程中,每半秒便會有下行數據傳至地面。雖然任務前他們已經完成對6000多個數據的裝訂工作,工作程序已經基本實現了自動化,但張園林也絲毫不敢放鬆。
任務准備過程中,他們准備了300多個故障模式,制定了1000多頁的有預案故障處置協同工作程序。通過“雙想”與推演,所有遙測崗位的人員都將預定發射過程及應急預案熟記於心,如遇突發情況,他們必須立即為飛行器“診斷”,確保任務的順利執行。
整個發射過程中,陪伴著遙測人員的,就是這一組一組數據和曲線。為提高工作效率,他們設計了簡潔完備的監視頁面,大量的數據和曲線經過有序的排列,極大地縮短了技術人員的測算時間。
張園林一刻也不敢放鬆,與數據打交道的工作,必須認真嚴謹。同事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大家心裡都清楚,隻有心無雜念,才能打贏這關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