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懂3D打印,對其還缺乏足夠認知。如今的很多3D打印企業十年后或將不復存在,因為現在的3D打印還不是其最真實的模樣,該技術還處在深刻變革中。”日前,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3D打印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先進智造技術,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我國政府也連續出台多份文件,鼓勵和扶持其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但3D打印行業表面上的繁榮似乎掩蓋了產業發展窘境。今年,3D打印產業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傳統的3D打印企業業績大幅下滑,而一批新興企業勢頭迅猛。
對此,羅軍表示,今年3D打印行業的確出現了洗牌的跡象,傳統老牌企業業績大幅下滑,主要因為技術創新不夠、工藝水平落后、價格居高不下,這是同質化競爭導致的。而一批金屬打印企業卻異常火爆,說明金屬行業開始升溫,需求激增。但是,是否表明金屬打印時代已經來臨,仍需要觀察,可能只是階段性的。
雖然國內3D打印企業技術上並不佔有優勢,但數量卻是全球最多的,國內3D打印行業是否正進入到一個無序化階段?
“國內3D打印因為起步較晚,至今沒有原創性技術。”羅軍說,國內目前從事3D打印的企業接近200家,70%集中在桌面打印領域,而從事工業打印機生產和研發的企業有四五十家,從事金屬打印的企業有三十家,從事生物打印的企業大概接近十家,從事材料打印的企業大概有二三十家。可以說,中國3D打印企業的總數接近或超過中國之外的全球3D打印企業。
“目前還不能簡單判斷國內3D打印行業處於無序化發展狀態,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是自然規律。過去較長時期,國內3D打印發展都主要集中在幾所高校,由於學校的機制體制約束,這些校辦企業發展緩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並不具有任何優勢,反而被一批新興的企業超越。”羅軍強調。
3D打印產業究竟該如何良性發展,這是羅軍和其領銜的聯盟長期思考的問題。
“關鍵在於打開應用市場,任何一項新興技術的發展都必須從應用入手,如果應用市場不能有效打開,再好的技術也沒有意義。”羅軍說。
羅軍表示,發展3D打印不要著急產業化,要從應用入手,搭建開放式服務平台,讓廣大用戶不需要購買設備、不需要投入的情況下就能夠率先享用這項技術,隻有應用市場打開了,上下游資源才會在當地集聚。
在青島市政府和青島高新區支持下,2015年6月29日,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打造的全球首個3D打印開放式服務平台正式對外開放。隨后,首個3D打印教育培訓平台、首個3D打印在線電商平台、首個3D打印創客孵化平台相繼投入使用,運行一年來效果非常明顯。近期,聯盟在蘇州打造的第二個3D打印創新中心平台也即將啟動。
“總體來看,單靠聯盟和企業自身來推動3D打印科學普及、示范推廣、加工服務,力量還是非常薄弱,還需要政府借鑒‘家電下鄉’模式,對使用3D打印的企業和加工服務平台給予雙向補貼,鼓勵和扶持更多企業主動接受3D打印技術。隻有這樣,3D打印在工業、醫療、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才能快速打開一道門,而不僅僅只是一扇窗。”羅軍呼吁。(記者 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