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中国造!探索深蓝下的“地球答案”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2024年11月17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标志着中国深海探测技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随着这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洋钻探船走入深海,地球深部的真相是否会浮出水面?近日,记者登上“梦想”号,揭秘这艘国之重器上承载的梦想与科技。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海上航行。受访者供图
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带壳的鸡蛋,那地壳就是“蛋壳”,地幔就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黄”,“蛋壳”和“蛋清”之间的分界面就是莫霍面。一直以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主要停留在“蛋壳”层面,想要打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去了解地球深部的构造及演化,是全球科学家长久以来的梦想。
打穿莫霍面究竟意味着什么?陈红瑾博士,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钻探中心登船科学家,对此她向记者解释说:“打穿地壳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让我们直接获取上地幔的样品,了解地球的深部组分和性质,还能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此外,深钻技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探索地球深部的资源。”对于“梦想”号的卓越技术性能以及深钻能力,陈博士深信不疑:“‘梦想’号承载着海洋强国的梦想,也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探索地球深部的梦想,未来一定会实现。”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钻探技术研究所钻探工艺小组组长汪明鑫,向记者介绍了“梦想”号的技术特点。他提到,这艘船拥有52.5米高的作业系统,可以提起1000吨的重物,既能进行油气钻探,也能进行岩心钻取。它像变形金刚一样,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安装不同的设备执行特定任务。
身负重任且体型巨大,在海上作业时,“梦想”号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如何?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运行中心船长管鹏介绍说:“我们的船能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在16级台风下安全生存。DP动力定位系统让我们的船能在海上牢牢定位,如履平地。此外,我们的船续航力达15000海里,能在不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工作120天。”
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上,不仅有海上作业的技术装备与保障,还配有国际领先的海上移动“国家实验室”。船上的九大功能实验室、船载岩心库及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能够对从海底地层获取的岩心,进行实时观察、实地研究和及时入库。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研究所实验室小组副组长周建厚,向记者介绍了“梦想”号实验室的特点:“我们的船载实验室面积全球最大,超过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能直接开展多种现场分析测试。此外,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大幅提高了实验效率。”
“梦想”号上的工作人员。受访者供图
随着“梦想”号的入列,中国深海探索开启了新篇章。这艘船不仅承载着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也承担着全球科学家探索地球深处的使命。“梦想”号面向全球海洋领域科学家开放共享,共谋人类福祉,书写中国和平利用深海、深地资源的大国担当。
审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