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小年”为何不是同一天?
一眨眼,“小年”又到了。翻看日历或网上查询,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北方二十三这天是小年,而南方二十四这一天则是小年,同一个大中华,为什么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呢?
其实,在中国古代过小年,自古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意为,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而这种差异也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小年的来历,最初起源于祭灶制度。祭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作为国家“五祀”之一,祭灶十分重要。作为祭祀的对象,原先是祖先,后来演变为一个神祇——灶神。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掌管天下饮食之事,并且负责监督家家户户的言行。而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复命。为了担心灶王爷乱说,人们开始用祭祀的手段,堵住灶王爷的嘴。
而过小年,为什么会出现南北方的一天差别呢?其实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那时的宋朝,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被称为“小节夜”。宋代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就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也已经演变为“小年夜”。人们把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作为旧的一年开始结束的标志,也是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标志。
而小年出现南北方的差别,与清朝皇帝有关。去过故宫的人一定对故宫中的坤宁宫有所印象,因为这是宫廷祭祀所在地。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会在坤宁宫祭祀神灵。因为当时习俗是腊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爷,但自雍正皇帝之后,皇宫节省开支,将拜祭灶王爷和拜祭祖先放在了同一天。之后,清朝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因此有了皇宫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民间的小年则是腊月二十四的差别。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北方因为离政治中心较近,小年逐渐演变为腊月二十三。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则更多地按照古制,以二十四作为小年。
除了南北差异,全国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所不同。如长三角的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小年不仅仅是要祭灶,到如今更是作为年的开端。所谓过年,也正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在民间有“过了小年,长大一岁”的说法,此时,城乡到处洋溢着迎接新年的节日浓厚氛围。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一年辛劳,一年风雨,只为岁末的团圆喜乐。就让我们静静期盼,这一年中最温暖的日子。
文/汪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