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外面传进来的吗?中国在古代就有玻璃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一首诗形象地指出了玻璃易碎的特点。
中国古代常用“琉璃”指代玻璃(但“琉璃”一词并不专指玻璃,一些釉砂、玉器、彩釉砖瓦也被古人称为“琉璃”),除此之外,古代玻璃还有“璆琳琅玕”、“琉琳”、“药玉”、“瓘玉”、“哨子”和“料器”等名称。
奠基:陶瓷技术、青铜冶铸技术与釉砂
与天然宝玉石等晶态物质不同,玻璃为非晶态物质,它们的结构并不十分稳定,在一定温度区域内具有可塑性。
因此,人们很早就利用含二氧化硅的矿石作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再加入不同的助熔剂(如硝碱、硝石、草木灰等)来降低熔点,将其加热到1000℃以上熔化为玻璃液,在冷却过程中便可通过压型、吹制、抽拉等不同塑性成型的方法制成各种玻璃器物。
此外,人们还通过添加含有铁(Fe)、铜(Cu)、锰(Mn)、钴(Co)等过渡金属元素的矿物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无损分析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特有的玻璃制造传统也渐为人所知。
西周至春秋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釉砂(faience)可以看做中国古代玻璃的前身。原料和外观都与玻璃相似。它们是以石英砂细粉为原料加上黏合剂和助熔剂塑成珠状或管状后低温(900℃左右)烧结而成,表面附有少量的玻璃态物质,内部主要还是未熔融的砂粒。
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技术、青铜冶铸技术都为釉砂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我国商代已经可以烧制出带有釉层的原始瓷器,釉砂制作与烧制陶瓷器相似,采用先成型后焙烧的方法,只要温度足够,就可以制出釉砂,而青铜冶铸技术则为釉砂制作提供了控制温度、工具压型等技术借鉴。
这些釉砂珠、管大多与玉石、玛瑙等珠、管串在一起作为墓主人的装饰物。与西亚和埃及早期的釉砂含有较高的Na2O不同,中国古代釉砂中含有较高的K2O,这可能与中国使用的助熔剂草木灰中K2O含量较高有关。
战国以后,中国真正的玻璃制品开始出现,釉砂制品才逐渐消失。在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古墓中,人们不仅发现了西方典型的钠钙硅酸盐玻璃(Na2O-CaO-SiO2)——产于古代西亚或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还发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钾钙硅酸盐玻璃(K2O-CaO-SiO2),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就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中国特色:铅钡硅酸盐玻璃的出现
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玻璃(PbO-BaO-SiO2)和钾硅酸盐玻璃(K2O-SiO2)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
铅钡硅酸盐玻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为独特的玻璃系统,它们是以氧化铅(PbO)、氧化钡(BaO)为主要助熔剂的硅酸盐玻璃,其主要原料为石英砂(主要成份为SiO2)、方铅矿(主要成份为PbS)、重晶石(主要成份为BaSO4)、硝石(主要成份为KNO3)等。
通过借鉴青铜器制作工艺,人们采用压铸成型等方法制作出各种玻璃器物。由于氧化钡可使玻璃呈现乳白色达到仿玉的效果,玻璃当时很大程度上成为玉器的替代品。
战国中晚期,铅钡硅酸盐玻璃以楚文化地域为生产中心开始大量出现,典型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器物有:璧、剑饰、印章等小件装饰品。
西汉时期,铅钡硅酸盐玻璃生产继续发展,器形也发生了变化:玻璃盘、玻璃耳杯、玻璃衣片、玻璃耳珰等生活日用品和大型实用工艺品开始出现。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玻璃磬的出土标志着西汉时期我国铅钡硅酸盐玻璃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东汉以后,用铅钡硅酸盐玻璃仿玉之风不再盛行,玻璃的化学成分也随之变化,高铅硅酸盐玻璃(PbO-SiO2)逐渐成为中国自制玻璃的主流。
中外交流: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罗马玻璃和萨珊王朝制造的玻璃器皿大量涌入,随之也传来了玻璃吹制技术。由于不含氧化钡的高铅硅酸盐玻璃盛行,玻璃的透明度和光泽度有了明显提高。
隋唐时期玻璃制作工艺进一步传播发展,玻璃瓶、玻璃杯、玻璃碗盘等日用器皿数量增多,同时受佛教影响玻璃舍利瓶也大量出现。
吹制而成的高铅硅酸盐玻璃器皿也成为另一种中国特有的古代玻璃。但由于高铅硅酸盐玻璃对熔炼用的容器坩埚腐蚀性很大,所以后来逐渐用氧化钾(K2O)取代部分氧化铅制成钾铅硅酸盐玻璃(K2O-PbO-SiO2)。这种玻璃在唐中后期至宋代较为流行。
由于宋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国产玻璃器形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出现了玻璃鹅、玻璃葡萄串等仿动植物形态的玻璃,还有鼎形器、蛋形器、玻璃钗和玻璃簪等。
高峰:玻璃制造业发展,生产技法成熟
元代以后,中国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山东颜神镇(清雍正十二年设为博山县)成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玻璃产地之一。
清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高峰,以康熙至乾隆时期为盛,玻璃品种多样,制作工艺高超。当时,清代玻璃制造有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则以博山为中心。
康熙三十五年内廷于造办处设“玻璃厂”,它融合南北玻璃生产技法与欧洲玻璃生产技法为一炉,生产出大量玻璃精品。玻璃器形兼采玉器、瓷器等各种工艺器形并有所创造,如玻璃水丞、鱼缸、笔筒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莫过于精致又有艺术气息的玻璃鼻烟壶。
化学成分方面,15-19世纪,世界各地皆以钠钙硅酸盐玻璃为主,而中国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以钾钙硅酸盐玻璃和钾铅硅酸盐玻璃为主,这表明了氧化钾和氧化铅作为助熔剂在我国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性。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在吸收外来优秀成果的同时,基于自己的技术传统和文化环境发展出一条独特的工艺道路。
铅钡硅酸盐玻璃、钾硅酸盐玻璃、高铅硅酸盐玻璃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玻璃在不同时期被制成各种精美器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工艺的载体之一。
这些中国玻璃制品与制造技术也先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随着考古新发现与各种科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历史还会被不断谱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