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囤积东西是一种病?看看你有没有这几种表现

2022年08月11日08:26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王阿姨曾经是一位爱干净,生活井井有条的人,但她的家人发现她一段时间以来变化越来越大,舍不得丢弃任何已经没有用途的东西,全部积攒在居住的房间里,使得房间杂乱不堪,厨房没办法做饭,床上没办法睡觉……王阿姨也为此感到痛苦,但又没办法控制。为此,她和家人来到心理卫生中心寻求帮助,经过医生的临床评估,王阿姨被诊断为囤积障碍。

什么是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以持续地难以丢弃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三个临床症状:

一是持续地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最常见的为旧衣服、包、书、报纸等);

二是因囤积而感到痛苦,并导致社会功能上的损害;

三是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以至于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大约有80-90%的患者可同时表现出过度收集,最常见的形式是过度购物或获得免费商品,比如宣传画册等。可能出现因过度储存杂物而无法使用厨房、客厅、睡觉的床铺,导致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产生家庭矛盾。此外,囤积还会造成环境脏乱,甚至存在火灾隐患。

有约75%的囤积障碍患者也同时存在其他共病问题,最常见的共病包括抑郁障碍、社交恐惧症及广泛性焦虑障碍。

注意力缺陷问题在囤积者中也很常见,约有20%的囤积障碍患者同时可表现出强迫症的症状。对于老年囤积者,还要注意由于生活环境脏乱而伴随出现的躯体健康问题。

囤积障碍如何治疗?

对于囤积障碍的治疗,临床上通常需要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

1.心理治疗

有学者认为,个体信息加工能力不足及不良的早期经历,均会使个体产生非理性信念或不安全的依恋,从而引起消极情绪。他们可能倾向于给所有物赋予人格的特质,感到物品是“我的一部分”,进而造成囤积行为的产生。

因此,治疗囤积障碍需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教育,共同设定治疗目标,增强治疗动机,帮助患者更容易地制定决策,采取逐级暴露的方法帮助患者逐级分类、丢弃物品所带来的焦虑,以及纠正患者与囤积相关的歪曲认知。

2. 药物治疗

囤积症作为独立疾病时间并不长,目前认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可能对囤积障碍有效,但临床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药物治疗的效果。

还要提醒大家,囤积症状多在11-15岁出现,在20-30岁时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30-40岁时产生显著的社会功能受损,大多患者是在50多岁时才会就医。由此可见,囤积障碍的病程常常呈现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因而早期识别与干预非常重要。

本文由长春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桑红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责编:邢郑、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