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谣言盘点:喝自来水致癌?大凉山孩子十年没吃过肉?

金晨

2016年11月15日15:17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10月谣言盘点:喝自来水致癌?大凉山孩子十年没吃过肉?

  首先,从信源而言,谣言传播一般是基于“匿名”,“私密”又带有“权威”感的来源。前两者是为了显示亲近感,形成类似“自己人”的舆论场,从而让接受者减小防御,而“权威”感的建立,则是可以迅速获得信任,并且难以被反驳。

  “水中PM2.5”的谣言,尽管在传播内容上不断申发,但始终强调“该调研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持的一项全国调研报告”,以具有公信力的专业机构作为背书,结合近今年来越来越多的对健康的关注和对雾霾的忧惧,几乎立刻冲破了大众的心理防线,从而导致了全方位的扩散。而专家想对该谣言进行澄清,其实面临双重难题:一是如何让较为艰深的调研术语被普罗大众接受;二是公信力如何超越已经被定为信息来源的相关机构。其实,最好的辟谣办法,恐怕是请该机构成员公开澄清。

  “叫停使用微波炉”的谣言,内容近乎无稽,但以《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作为信息源头,几乎立刻获得了传播力。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人民日报》实际上曾在2012年做过关于“微波炉致癌”的辟谣新闻,而这则谣言却进行了反转。为何会如此?事实上,“谣言”只要和大众媒介联系起来,不论是作为辟谣,还是作为对一种说法的引用,都会对谣言的传播有所刺激。对于尚未听到这则谣言的人来说,这是提醒他们有这种说法,而对已经知道的人来说,被媒介提到这一现象,就证实了谣言的影响力。

  以美国著名的普罗克特一甘布尔公司为例,由于曾被谣言将该公司和某不良教派联系在一起,1982年公司在新闻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辟谣运动,结果却使这则谣言传遍了美国。美国学者针对这次辟谣活动的调查表明,谣言源起的南部几个州大多是通过口头和布道形式知道这则谣言的,而北部的几个州大约60%的人口却是在辟谣宣传后才知道的该内容。而从接受度来看,知道有关普罗克特一甘布尔公司的谣言而不相信的美国人中有83%的人宣称他们看到、谈到或听到过普罗克特一甘亦尔公司的辟谣。而那些相信这则谣言或抱怀疑态度的人里只有54%的人想起来接受过辟谣的信息。听信谣言的人会采取某种逃避态度,将不利于自身认知的信息屏蔽。

  另外,由于大众媒介在辟谣时一般会重复谣言的内容,而人们的收听、收看、阅读状态却时断时续的,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媒介中的否定性信息被忽略了,反而是谣言本身被记了下来。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这类谣言,辟谣方案应该更加简洁,尽量使用足够权威的机构和言论,并且尽量少的重复谣言的细节。

  其二,谣言的传播,同样是暗藏判断和意见的表达,因此和个体的认知结构,群体的社会成见息息相关。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来看,“态度的持有和改变取决于人的认知在整体上是否一致。人的认知结构倾向于保持一致,认识到了不一致就会导致某种解决(如改变态度)以达到—致”。当需要对异常事件,比如一则不确定其可信度的信息进行判断时,如果符合已有的个体解释框架,则较为易于接受。谣言的流传,体现的是一个群体对某种现象的普遍性判断,即至少大多数传者是认可该解释框架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一个谣言的背后,其实都暗含着“刻板成见”(stereotype)。这一概念由美国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例如,对黑人社区和白人社区安全性的第一判断,往往来源于此。

  关于“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吃过肉”的谣言,为何在天涯社区获得如此多的顶帖,不仅在于它用了各类细节和图片填充,更重要的是,社会一般公众对“大凉山”这类偏远山区的想象。在各类扶贫,志愿者新闻报道中,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往往都是帮扶的对象,这是真实的事实,但也从此构建了一个对绝大多数公众而言的基本判断。当谣言符合这一判断时,几乎会被不加甄别的信任。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SUV女司机加油站撞人”谣言和“深圳市水贝村酒坊拆迁”谣言中,前者是对一段时期以来富豪车种种不当行为的愤怒,而后者是伴随房价上涨而来的各种地价的飙升,使人们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进行传播。

  至于“重金寻找走失男孩”,“中石油卡”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同时也不涉及切身利益,而且辨别有困难,因此在传播上也没有大的障碍。

  总而言之,从现实的信息流动看,谣言信息的传播在信息分享的同时,也是群体认知的结果,和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非泾渭分明、毫不交错的两条直线,而是互相沟通的两条河流。大众媒介可以对谣言信息进行筛选解读,获得对社会新动向的把握,乃至探索谣言背后的真实图景,而谣言也有可能在大众媒介力图把握复杂社会全貌的过程中,进入更广大人群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谣言自身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诱惑性,大众媒介信息和谣言信息的竞争关系将是个长期的存在,而媒介唯一也是最终的凭借只有一条,那就是媒介自身的公信力。这对大众媒介本身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

上一页
(责编:张希、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