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测绘导航队:经天纬地标校中国精度

2016年09月15日23:00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测绘导航队:经天纬地标校中国精度

  “10、9、8……3、2、1,点火”

  “酒泉雷达跟踪正常”

  ……

  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铿锵有力的口令,备受瞩目的“天宫二号”成功开启太空之旅。

  飞天圆梦,神州欢腾,担负保障任务的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测绘导航队队员们在远方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测绘导航队已经组建了30年,主要承担我国航天发射测控与装备科研实验任务中的高中精度测绘保障工作,先后圆满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任务中的700余项测绘保障工作。

  “测绘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精度高、实时性强、战线长、点位多、风险大”,测绘导航队高级工程师郭福生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航天测绘成果的精度直接关系着航天器能否精准发射和准确入轨。

  郭福生介绍,为了保证精确测绘,测绘导航队的官兵们不断创新,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进行了许多小改革和小发明,如1米标尺、多功能对中底盘、发光标牌、高程导线测量附件等小改革,事件虽小,但很实用,确保了相关任务顺利实施。

  测绘导航队总工程师马国元告诉记者,测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要精确的测定火箭中心点位置坐标,另一个是精准标定火箭瞄准方位。火箭主要依靠惯性制导系统进行全过程飞行方位和姿态控制,因此在发射前需对火箭惯性制导系统进行初始对准操作,也就是将发射状态的三项初始角位置信息提供给火箭上的控制系统,而这个初始瞄准方位就是测绘人提供的,其数值精度要求精确到0.5秒以上,若精度不够或存在偏差,那将直接影响火箭的准确发射。

  马国元说,“我们还为航天测控设备提供精准的位置坐标和精确的零位标校大地基准数据,确保航天测控设备在航天发射前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其能够及时准确地捕获、跟踪、测量和控制卫星。若我们提供的大地基准数据精度不够高,很可能造成航天器发射测控任务的失败。”

  “测绘任务大都需要在野外、高空、夜间、低温条件下作业,很多艰辛之处是旁人难以想象的。”马国元在这支测绘导航队工作多年,说起野外测绘时队员们的奉献不禁流下热泪。早些年马队长率队外出执行任务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队员们深入戈壁无人区杳无音信,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严峻考验,归来时恍若隔世,队员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也无从知晓。

  1999年国庆节期间,该队紧急挺进内蒙古大漠深处执行“神舟一号”着陆场区大地测量任务。当时,九级大风卷起的沙尘暴阻断了作业分队奔赴基准点的路途,黄沙弥漫中车辆陷入一条干涸的河床。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连夜自救并向任务点进发。他们用工兵锹和双手挖出砂石,肩扛手推终于将车开出河滩,此时队员们的双手已是血肉模糊。作业分队如期完成基准测量任务,为飞船首次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测绘导航队队长史线龙在队里工作了整整十一年。“我们干天文测量的人,每到冬天,双手都会长冻疮,每个人都有关节炎,就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性质造成的职业病。”史线龙回忆起自己在2008年作为天文测量员参加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东北某测控站天文大地测量任务时的情景,“当时的佳木斯夜间气温已经到了零下二十多度,为了保证双手操作仪器的灵敏度,我们在野外测量不能带手套,当一颗星测完,双手已经冻僵了,就赶紧在电暖风前烤一烤,恢复知觉后马上又开始跟下一颗星,就这样靠着毅力测完60多颗星时,双手已经完全麻木了。”

  奉献,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博大的思想境界,朴实的测绘人既不能冲锋在前,也不能扬名在后,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没有多少人知道,一回回顶风冒雨的背后包含着多少辛酸,一轮轮酷暑严寒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情感,一次次转战南北的背后积淀着多少心愿。但测绘队员们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着、默默付出着。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书写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见证了航天事业一次次历史性的突破。(郝孟佳 王薇 魏林君)

(责编:李星星(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 将于11月首飞 9月1日,我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装配和测试工作后,将于11月择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首次发射任务。【详细】

中科院为海外青年学者回国创新发展铺路搭桥127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及“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100余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和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代表近日齐聚北京,交流了解国内科研领域最新情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