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無管微創技術:讓患者告別“渾身插管”之苦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同濟醫院”)專家團隊,採用無管微創技術——喉罩下保留自主呼吸通氣聯合區域神經阻滯等技術,為一名患者實施了左下肺癌根治手術。術后5分鐘,患者便蘇醒過來。
“傳統方案需要為患者插入雙腔氣管導管,連接麻醉呼吸機來維持患者正壓機械通氣。而採用無管微創技術,不僅可以讓患者免受插管之苦,還能減少肺損傷和術后並發症,提升康復速度。”武漢同濟醫院麻醉科副主任徐卉說道。
無管微創技術由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何建行教授團隊首創。歷經近30年發展,已成熟應用於胸外科手術,並在骨科 泌尿外科 心臟外科等領域逐步推廣。武漢同濟醫院於2016年開始該技術的臨床探索,至今已累計完成相關手術數百例。
無管微創技術以“保留自主呼吸 減少侵入性操作”為核心。武漢同濟醫院胸外科副教授李樊指出,實施該技術關鍵在於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的默契配合。他解釋道,相較於傳統全麻提供的“術中絕對安靜視野”,患者胸腔大小 手術空間在自主呼吸狀態下會隨呼吸發生動態變化,“每一次呼吸僅有2秒至3秒可操作時間,要求外科醫生必須快 准 穩,更需要麻醉團隊精准掌控呼吸與鎮痛管理。”
“這對麻醉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漢同濟醫院麻醉科主任梅偉說,要做到自主呼吸狀態下進行手術,麻醉醫生必須隨時精准調整鎮靜鎮痛深度,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在保安全的同時,提供最優手術術野。

武漢同濟醫院專家團隊開展無管微創手術。(武漢同濟醫院供圖)
在武漢同濟醫院胸外科黨支部書記趙波看來,無管微創技術突破外科微創瓶頸,從麻醉角度進一步減少手術給患者的損傷,“早些年,我們總在手術切口上‘做減法’,傳統麻醉方式術后恢復慢成了快速康復的‘攔路虎’。直到和麻醉科聯手引入無管技術,才真正實現‘外科微創+麻醉微創’的雙重突破。”
除加速康復外,無管微創技術還讓一些既往無法接受常規操作的手術患者獲得了手術機會。
李樊分享了一個典型病例:一位合並三四十年強直性脊柱炎病史的肺癌患者,脊柱嚴重彎曲,連仰頭都困難,氣管插管難度較大。該院團隊經過評估,在無管麻醉技術下為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后當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
武漢同濟醫院麻醉科首席專家羅愛林強調,盡管無管微創技術優勢明顯,但是並非人人適用,需要根據患者心肺功能狀態、身體質量指數、手術方式等情況來定奪。
目前,武漢同濟醫院麻醉科已將無管微創技術應用場景從早期針對肺部微小結節的楔形切除,逐步拓展至肺段切除、肺葉切除、肺癌根治術、縱隔手術、氣管手術等領域。該院還構建了同濟胸外科非插管精准麻醉聯盟,建立三級協作網絡,推進無管微創技術下沉,惠及更多患者。(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