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科學防治保豐收——秋糧主產區“虫口奪糧”觀察

李麗靜、何豐倫、王艷剛
2025年09月19日08:05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秋糧佔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要完成今年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任務,關鍵看秋糧。8至9月份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虫害多發重發期。

今年,我國秋糧重大病虫害發生重於上年,監測防控任務較為艱巨。各糧食主產區聞情而動,積極開展病虫害防治,確保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到田,“虫口奪糧”保豐收。

不利因素帶來病虫害防治新挑戰

秋日,玉米植株迎風輕擺,位於黃河岸邊的河南省中原農谷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的3000畝國營農場即將進入收獲期。走在田間小道上,中原農投總工程師范永勝正在查看苗情與病虫害情況。

“當前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今年異常嚴峻的虫害形勢,公司已經組織實施多輪綜合防治工作。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田間監測,根據虫情動態調整防治方案。”范永勝說。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分析,受異常氣候等不利因素影響,預計秋糧重大病虫害發生重於上年。其中,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總體中等至偏重發生﹔中晚稻病虫害總體偏重發生﹔馬鈴薯晚疫病總體中等發生。

“除不利氣候因素外,今年秋糧病虫害偏重發生,還與部分病虫害冬前虫源基數或菌源基數高,以及栽培管理方式變化等因素有關。”河南省植保站站長張國彥分析。

調查顯示,全國稻區不同地塊,二化螟冬前畝殘虫量較近五年均值有不同程度增加,部分地區局部田塊殘虫量極高。機種機收等現代化耕作方式,也有利於水稻螟虫等病虫害的輾轉為害。此外,大豆種子包衣推廣力度不夠,增加了病虫害發生風險。

人防+技防,科學防治保豐收

“這個莖部要扒開看看,虫口數量就清楚了。”在廣西百色,田陽區植保站農技員程雨添彎下腰,動作嫻熟地扒開稻稈,露出被害虫鑽入的痕跡。他一邊觀察一邊在本子上記錄,農戶也不時用手機拍下演示動作。

程雨添與植保員一起,指導農戶將10多天前更換的性信息素誘捕器進行檢查。“這是綠色防控的一部分,主要誘殺成虫,減輕田間幼虫發生危害,推廣使用既能減少農藥用量,又能提前預警。”

人防+技防,科學防治是“虫口奪糧”保豐收的主要措施。

在山東省禹城市禹興街道龍王李村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地塊裡,正處於鼓粒期的大豆,綠油油的透著旺盛生機。“多虧了及時防治,沒有受到豆稈蠅危害,效果很好。”負責管理這片地塊的種糧大戶楊富勇說,“8月上旬開始,科技小分隊實地進行技術指導,通過‘一噴多促’提前干預,前后打了4遍藥。”

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濤說,要根據病虫害主要種類、發生時間,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方案。為此,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及時下發技術意見,11支科技小分隊到各鎮街指導農戶提前科學防控。

河南新鄉市則以“技術指導+綠色防控”提升防控水平。當地發布秋作物病虫情報和預警32期,9個市級技術指導組下沉一線,指導農民科學防治﹔建設6.4萬畝生物防治示范區,帶動全市綠色防控水平升級,提升秋糧品質。

從農技員蹚進稻田一株株扒開稻稈數虫,到無人機掠過田野精准噴洒﹔從農技部門“單打獨斗”,到農業、電力、氣象多部門深度聯動﹔從農民靠經驗“望天施藥”,到數據平台實時上傳虫情、遠程發布預警……我國農作物病虫害防控,正更多依靠科技賦能、精准治理。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站的廣西農作物病虫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平台,記者看到,針對主要糧食作物重大趨光性害虫,廣西已經實現了集自動採集、自動識別、自動傳輸和分析處理為一體的智能化監測和信息報送。基於病虫發生動態監測等多種信息發布的病虫情報准確率達90%以上,覆蓋100%鄉鎮和90%以上行政村。

“防控是個細活,但我們盯得緊、做得實,糧食安全就有保障。”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站研究員王華生說。

多措並舉打贏“虫口奪糧”仗

“虫口奪糧”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個系統工程。病虫害防控需要進一步加強統籌、不斷創新,以實現高效低廉安全的綜合防治目標。

完善監測預警是重要方面。專家和基層工作人員認為,要加快建設自動化虫情監測點,推廣智能化設備,形成“監測—預警—防治”的完整鏈條。

“河南省從2017年開始,按每縣4個田間病虫監測點的布局,在全省推進自動化虫情監測系統建設,目前已經完成59個縣。”張國彥介紹,這些農田裡的“智能虫情偵察兵”能通過攝像頭識別害虫,用算法統計數量、分析種類,再把數據實時傳給農戶或農技人員,讓防治工作像打靶一樣精准。

推動技術創新是重要支撐。北京市植保站測報科科長張智建議,推廣性信息素誘捕、生物農藥、天敵釋放等綠色防控手段,減少農藥依賴。新品種選育要把抗病性作為重點,讓“高產”與“抗病”並重。

擴大統防統治覆蓋是關鍵一環。基層工作人員呼吁健全針對農業病虫害的統防統治體系。范永勝說:“跨區域聯防聯控是趨勢,通過信息共享及時掌握虫情,能顯著提升防控效果。”

專家還建議,強化人才培養。王華生表示,要鼓勵農業院校設立植保相關專業,培養新一代技術人員,完善村級植保員制度。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