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營養師,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 |
京東AI營養師“小晶”在為用戶制定營養方案。 |
![]() |
江蘇省揚州市深潛大運河中心的“智慧餐廳”。 |
![]() |
在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一名學生查看“智慧食堂”設備上的餐食營養數據信息。 |
近年來,在健康中國建設持續推進下,全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逐漸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應用,一批AI營養師悄然走入大眾生活,通過數字人、小程序、智能硬件等多形態服務,推動營養管理走向個性化、便捷化。
上崗后,AI營養師的表現如何?它如何幫助用戶守護“舌尖上的健康”?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隨時隨地定制營養方案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模型技術的成熟,AI營養師以可對話交互的數字人形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之前因為骨質疏鬆,右膝關節疼了好幾個月,雖然一直在吃鈣片,但效果不明顯。”家住北京的李阿姨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京東APP中有一個AI營養師“小晶”,本來沒抱太大希望,就隨便咨詢了幾句。
令李阿姨驚訝的是,“小晶”並沒有機械式地回復通用建議,而是逐步引導她補充健康信息,詳細詢問日常飲食習慣、運動情況以及過往檢查報告。“‘小晶’專門給我列了一個抗炎補鈣飲食清單和運動計劃,我現在感覺好多了,並且每天還會向它‘匯報’身體情況。”
這一自然、連貫的對話交互能力,正是AI營養師的核心優勢之一。京東健康探索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慧介紹,依托京東“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技術,AI營養師“小晶”能有效解決傳統營養咨詢中存在的方案難以個性化等痛點。
“我們並不是要做一個冷冰冰的問答機器,而是希望通過擬人化的數字形象、語音互動、圖文說明等方式,讓AI帶來陪伴式的服務體驗。”劉慧說。
營養健康領域專業性強,但高質量、精准標注的訓練數據稀缺,網絡還充斥大量錯誤矛盾的“偽科普”信息,直接用於大模型訓練,易導致AI營養師輸出錯誤建議。
“我們不能讓AI‘胡說八道’。”劉慧向記者介紹,京東聯合權威營養學專家、臨床醫生共同構建和審核“小晶”的知識庫,使其能提供科學、精准的營養知識解讀,幫助用戶建立正確的健康認知。“知識庫還採用動態更新機制,定期引入國家相關標准、新研究成果,持續為用戶提供營養健康指導。”
隨時隨地定制專屬營養計劃,是“小晶”吸引用戶的一大亮點。
來自上海的新手媽媽張女士就多次在深夜向“小晶”求助。她分享說:“有一次寶寶吃了新輔食后出現疑似過敏症狀,我特別慌張,‘小晶’迅速判斷出這屬於輕微過敏並耐心安撫我,教我如何正確添加輔食,甚至連后續食譜都幫我寫好。”更讓張女士感到信賴的是,AI能夠記住寶寶之前的飲食記錄和生長數據,無需她反復說明背景信息,“仿佛有一名專屬營養師全程陪伴”。
在購買營養品時,人們常常面臨“產品功效難甄別”等問題。如今,有了AI營養師的幫忙,這類選購難題也得到妥善解決。
在獲知用戶的年齡、飲食習慣和身高數據后,“小晶”可生成一份專屬方案——在對比不同品牌產品的成分和規格差異后,推薦適合用戶的營養補劑組合。截至目前,僅在母嬰營養品類領域,“小晶”就累計為超過1000萬新生兒家庭提供科學喂養指導方案。
每一口飯菜都有數據支持
通過與智能硬件深度融合,AI營養師還重塑著傳統就餐場景的營養管理模式。
在江蘇省揚州市深潛大運河中心的“智慧餐廳”,一字排開的膳識智能台上擺滿了葷素搭配的20多道菜肴,每個智能台屏幕中實時顯示著每道菜的“營養分布”。
據介紹,該餐廳是江蘇揚州深潛大運河中心聯合北京康比特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共同打造的,旨在結合用餐者個體健康狀況,為其提供個性化精准營養保障。
“每次取餐前,隻需將餐盤放在綁盤機前並‘刷臉’,即可完成身份信息與餐盤的綁定。”康比特數字體育科技事業部技術總監姜陽介紹,膳識智能台配有稱重台,每選取一道菜,稱重台會通過食物重量感應確定“用餐者夾取了多少營養”。
不僅如此,膳識智能台搭載的企業自主研發的“康比特AI運動營養師”,將基於用餐者此前錄入的體檢數據並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在取餐全程進行菜品取用指導,通過顯示屏實時反饋提醒,告知當餐營養素攝入多少、是否達標或超標等。
“吃飯也是一門學問,每天劇烈的訓練會消耗一定的營養元素,AI可以給我們搭配科學合理的營養補充。”江蘇省賽艇隊體能教練何斌虎分享了自己的用餐感受。
取餐結束后,終端記錄的就餐數據會回傳到系統后台,用餐者可以登錄康比特AI運動營養師微信小程序,查看詳細的營養分析報告,其中包括能量攝入總量、蛋白質、脂肪等各項數據。
用餐者如果將自己的身高、體重、年齡等參數與減重、增肌、控糖等健康目標輸入小程序,“康比特AI運動營養師”將推薦個性化的營養菜單。此外,通過與智能穿戴設備的連接,“康比特AI運動營養師”可以實時獲取用戶的運動量、心率、睡眠質量等生理指標,並據此對營養菜單進行微調。“例如,當檢測到用戶某天運動量顯著增加時,AI將自動推薦增加熱量攝入,這種動態反饋機制,使得營養指導更具有時效性與針對性。”姜陽介紹道。
“AI營養師提供的個性化建議和營養報告讓用戶切實感受到每頓飯的營養‘看得見’,營養服務的精細化得到一致認可。”姜陽說,“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手段,把營養師的專業判斷嵌入每一餐、每一菜,讓健康管理變得簡單、直觀。”
專職營養師的“好幫手”
對許多專職營養師而言,AI營養師是一個得力助手。
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認為,AI營養師可以充當專職營養師和患者之間的紐帶。營養師與患者交流的時間有限,患者回家后,往往還會有咨詢需求,如症狀變化等,這時候,AI就能提供持續的咨詢服務,既能最短時間答疑,也減輕了營養師的工作負擔。
“在營養服務中,AI解讀體檢報告的能力令人驚喜。”王興國說,AI不僅能精准分析血糖、血脂、血壓等各種檢查指標,還能結合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生成初步的飲食建議。“這為營養師定制個性化營養計劃奠定了良好基礎,使我們能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專業判斷與個性化溝通等環節中。”
劉慧指出,通過不斷積累營養領域知識、學習專職營養師經驗,AI營養師在相對簡單的營養問題咨詢、營養方案定制等場景中,可以高效、低成本地服務大眾,緩解營養師診療資源的緊張。
但AI再強大,也無法完全替代人類。
“雖然AI能提供營養健康計劃,但它不能替代人類營養師的情緒價值。”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指出,專職營養師能捕捉用戶在生活中的微妙變化,比如精神狀態改變、情緒波動等,並及時給出反饋和鼓勵。“這種被關注、被認可的感覺,會激發人的自信和積極性,是AI無法提供的。”
此外,在重大疾病營養支持等復雜領域,AI還不具備人類的專業能力。“往往是人類營養師制定營養方案后,AI營養師協助執行與跟蹤。”劉慧告訴記者。
作為新生事物,AI營養師的應用尚處於探索階段,相關管理有待跟隨實踐進展,動態地加以規范和完善。
專家認為,相關部門應盡快出台醫療數據採集、存儲、共享的相關規范和監管標准,避免技術濫用,加強對算法准確性、公平性、透明度等關鍵維度的評估與監管力度,確保AI營養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加優質的應用體驗和便捷的營養健康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