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化骨水”中毒,如何防范和急救?(看新聞·說健康)

9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閑林街道辦事處發布一起情況通報,一名52歲的女性在進入一處空地散步時,不慎接觸廢棄的氫氟酸,導致急性中毒,送醫后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此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后,“氫氟酸沾了小半個手指就有嚴重后果”等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引發熱議。
氫氟酸到底是什麼?它有多危險?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葉俏。
記者:氫氟酸是一種怎樣的化學品?為何被稱為“化骨水”?它的危險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葉俏:氫氟酸(HF)是一種弱酸但極具腐蝕性和全身毒性的危險化學品。
氫氟酸是一種含氟的無機酸,常以無色或微黃色的水溶液存在,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相對於鹽酸等強酸,氫氟酸雖為弱酸,但其化學活性極高,能與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應生成揮發性四氟化硅,因此必須儲存在塑料(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容器中。
氫氟酸分子體積小、極性強,能夠迅速穿透皮膚、黏膜甚至骨組織。它的危險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腐蝕性,對金屬、玻璃、陶瓷、混凝土等材料均有強烈的腐蝕作用﹔二是穿透性強,能夠迅速穿透皮膚、侵入深層組織,造成機體深部損傷。因此,民間有人稱它為“化骨水”。
正是由於氫氟酸具有強烈腐蝕性的化學特性,它成了氟化工業的關鍵原料,發揮著重要作用。氫氟酸廣泛地用於玻璃蝕刻與清洗、金屬表面處理、化工合成制備各種無機氟化物(如氟化鋁)、有機氟化物(如氟利昂)、石油工業烷基化過程,以及電子工業中的硅片清洗和蝕刻等。
記者:哪些職業或群體最容易接觸到氫氟酸?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防護?
葉俏:氫氟酸接觸高風險群體主要包括玻璃蝕刻與加工、半導體和電子制造、金屬酸洗與鈦鋯精煉、石油煉化烷基化、氟化工生產以及化學實驗室等行業的一線操作人員。這些崗位在玻璃雕刻、硅片刻蝕、不鏽鋼酸洗、催化劑使用、氟化物合成或實驗操作中,都會直接接觸氫氟酸溶液或氣體。
相關從業人員必須在密閉或良好通風的環境中操作,佩戴耐氟橡膠或丁基橡膠手套、護目鏡、面罩、防酸圍裙,並在現場備有葡萄糖酸鈣凝膠及沖淋設備,同時接受系統培訓與應急演練,以有效預防氫氟酸的吸入、皮膚穿透和化學中毒。
記者:如果需要使用氫氟酸,應提前做好哪些防護措施?有哪些操作規范需要嚴格遵守?
葉俏:使用氫氟酸前,操作人員需接受專門培訓並了解應急處理流程,嚴格按要求穿戴防護裝備,包括耐氟橡膠或丁基橡膠手套、防酸圍裙、長袖防護服、護目鏡和防護面罩,必要時配備呼吸防護器。工作場所應保持良好通風或採用密閉操作,並在現場配備沖淋裝置、洗眼器、2.5%葡萄糖酸鈣凝膠等應急物資。
操作過程中,應避免任何皮膚暴露,嚴格控制酸液配制和轉移速度,禁止使用玻璃容器,應選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耐腐蝕材質﹔嚴禁與強鹼、氨水或金屬粉末混放,遠離高溫與明火,防止飛濺和劇烈碰撞。
操作結束后,要徹底清洗防護用品和工作台面,並按危險化學品規范儲存和處置廢液,確保氫氟酸的使用始終處於受控和安全狀態。
記者:一旦不慎接觸到氫氟酸,在事發現場第一時間,應採取哪些正確的緊急處理措施?
葉俏:一旦皮膚接觸氫氟酸,應立刻脫去被污染的衣物和鞋襪,使受傷部位完全暴露,隨后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持續沖洗15—30分鐘以上,切勿包扎或使用鹼液中和。沖洗后應盡快、反復涂抹2.5%葡萄糖酸鈣凝膠並輕輕按摩,如疼痛持續或灼傷面積較大,應由醫務人員在傷口周圍注射葡萄糖酸鈣。
總之,要迅速脫離毒物、充分沖洗皮膚、及時使用葡萄糖酸鈣並盡快就醫,減少深部組織壞死和全身中毒。
記者: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無意接觸氫氟酸的可能?應如何識別並避免此類風險?當遇到不明來源的容器,例如塑料桶、金屬罐、玻璃瓶等,尤其帶有腐蝕標識、骷髏圖案或標簽模糊不清時,正確的應對方式是什麼?
葉俏: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雖不直接使用氫氟酸,但仍可能因非法轉售、廢棄化學品泄漏或二手化工容器轉為民用而意外接觸到氫氟酸。
氫氟酸多儲存在聚乙烯或塑料桶中,也可能出現在金屬罐、玻璃瓶等容器內,通常帶有“腐蝕性”“有毒”或骷髏與交叉骨等危險化學品標識﹔若標簽模糊或來源不明,應視為高危化學品,不要開啟、傾倒或嗅聞,更不可用手觸碰或隨意搬動。
正確做法是:保持安全距離,確保通風良好,避免兒童和寵物靠近,並立即聯系當地應急管理、環保或消防部門處理,由專業人員鑒定與處置。
記者:從臨床醫學角度看,救治氫氟酸灼傷患者主要有哪些挑戰?目前廣泛採用的有效治療方案是什麼?
葉俏:氫氟酸灼傷的救治需要多學科參與救治。氫氟酸分子體積小、滲透力強,能迅速穿透皮膚深入軟組織與骨骼,且疼痛常延遲數小時出現,早期容易被低估。進入體內的氟離子會與血液中的鈣、鎂結合,引起低鈣血症、低鎂血症、嚴重心律失常甚至多器官衰竭,需要兼顧處理局部組織損傷和全身中毒。
通常採用的治療方案包括受傷人員充分洗消,立即持續沖洗以稀釋並去除殘留酸液,盡早外用2.5%葡萄糖酸鈣凝膠或進行局部皮下注射以中和氟離子,對深度或大面積損傷可行靜脈補充葡萄糖酸鈣,同時密切監測和糾正血鈣、鎂水平以及心電圖變化,必要時聯合鎮痛、外科清創等。
記者:家庭中有哪些較為常見的有腐蝕性的化合物?公眾該如何防護?您有哪些建議?
葉俏:家庭常見的腐蝕性化學品包括酸類(如潔廁靈的稀鹽酸、管道疏通劑中的硫酸)、鹼類(如去油劑或疏通劑的氫氧化鈉)、含氯氧化劑(如84消毒液的次氯酸鈉)等,均可能對皮膚、眼睛及呼吸道造成損傷,並在酸鹼或氯氨混合時釋放有毒氣體。
防護要點是不混用、分開存放、保持良好通風,並在操作時佩戴耐化學手套、護目鏡及必要的口罩﹔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稀釋應遵循“先加水后加藥”原則,使用后立即封蓋。發生接觸或吸入刺激氣體時,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或轉至通風處並盡快就醫。日常清潔可盡量選用中性清潔劑或75%酒精、熱蒸汽等替代強酸強鹼,以降低風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