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別開生面的“探月”之旅
——“我與科學家面對面——院士專家科普行”活動側記
“在世界探月領域,我國正從‘跟跑、並跑’走向部分‘領跑’。”9月17日,大連市委黨校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在這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於登雲以“強國之要:中國探月工程”為題,為430名師生及科研人員帶來了一場航天科普講座。作為全國科普月首場重點活動,這場由大連市科協、市委黨校聯合主辦的“校(院)大講堂”,通過“科學家面對面”形式推動航天科技科普,激發公眾科學熱情。
“月球既是人類邁向深空的‘前哨站’,更是蘊藏資源與技術創新機遇的‘寶庫’,月球探測正是科學創新的重要引擎。”講座中,於登雲點明月球的戰略價值。他進一步闡釋,月球氦-3儲量達100萬噸至500萬噸,約為地球儲量的數萬倍﹔南北極永久陰影坑中,水冰含量或達5.4%。與此同時,探月工程已帶動電子、材料等20多個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中國航天技術正加速向民生領域轉化,讓“航天紅利”惠及日常生活。
回溯中國探月的跨越式發展軌跡,於登雲的梳理清晰展現了“中國速度”。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實現繞月探測,邁出中國深空探測第一步。2013年,嫦娥三號突破月面軟著陸技術,讓中國探測器穩穩“踏”上月球表面。2020年,嫦娥五號攜1731克月壤返回地球,更在月壤中發現20.3億年前的玄武岩,刷新人類對月球演化的認知。2024年,嫦娥六號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帶回1935克月壤的同時,証實1.2億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漿活動。這些成就不僅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國家,更憑借獨創的地月中繼通信、自主避障著陸等技術,構建起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體系。
“我國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點高,經費投入少但科技產出多,發射次數少但成功率高。”於登雲坦言,多年來中國空間技術能力實現重大跨越,突破了飛行軌道設計、自主避障、月面著陸與巡航、地月中繼通信、無人採樣、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探測器研制核心技術,帶動了電子、計算機、控制、材料等關聯領域發展﹔研制建設了一系列配套特種試驗設施,形成了包括核熱源、核電源空間應用在內的先進試驗方法、標准與規范。
這場兼具航天精神傳承與前沿科技普及的報告,讓現場聽眾深受啟發。大連市委黨校中青班學員、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長於林林表示:“講座不僅為我們搭建了與頂尖科學家對話的平台,讓我們直觀了解航天前沿,更提升了國防觀念、激發了愛國情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