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科技擦亮新疆“瓜果之鄉”金字招牌

本報記者孫瑜
2025年09月18日08:1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在幅員遼闊的新疆大地上,充足的日照等有利自然條件讓瓜果又香又甜。

近日,記者跟隨“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來到新疆天山南北,看到企業與種植戶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不斷擦亮“瓜果之鄉”金字招牌,將香甜瓜果送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小瓜子“嗑”出大產業

在北緯47°黃金種植帶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50萬畝葵花迎著烈日綻放,一粒粒飽滿香甜的瓜子正在成熟。“我們種植了1.7萬畝葵花,今年瓜子品質高,收購價也高,預計淨利潤近3000萬元!”一八八團九連職工李福玉高興地說。

李福玉2015年從四川來到新疆北屯種瓜子,剛開始由於種植經驗不足,吃過不少苦。在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幫助下,他學習周邊種植戶的經驗,開發試驗田研究新品種,最終靠“小瓜子”發家致富。

在素有“中國食葵之鄉”美譽的北屯市,小瓜子已發展成大產業。北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剛介紹,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加上鹽鹼土壤環境,讓北屯瓜子具有“籽粒飽滿、色澤光亮、香脆油潤”的獨特品質,成為知名瓜子品牌的高端原料首選。

在北屯瓜子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積極開展種業科技攻關,挖掘優質瓜子種質資源,選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品種。”趙剛介紹,同時,北屯市積極推廣綠色、有機農業種植模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改善瓜子的生長環境,優化種植環境和生產方式,提高瓜子品質。

打磨、去石、水洗、烘干、色選……在新疆晨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經過十幾道精細工序的瓜子正在封包入袋,即將“奔赴”世界各地。該公司財務總監焦衛萍介紹,機械化水平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企業年加工瓜子達到1.5萬噸,去年產值達到9800多萬元。

目前,北屯瓜子已“串”起龐大的產業集群——37家加工企業、4.5億元年加工產值。憑借區位優勢和口岸便利,2024年北屯出口瓜子11676噸,同比增長5.6%,出口國家覆蓋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地。

從西北邊陲的田間地頭到五洲餐桌的美味零食,北屯瓜子的華麗蛻變正是新疆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種業科技攻關,推動瓜子產業園建設,以瓜子產業為突破口,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努力打造立足新疆、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瓜子產業高地。”趙剛說。

“糖包子”變成“金果子”

走進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圖什市無花果三產融合園,掩映在繁茂枝葉中的無花果正在由青變紫,長勢喜人。

阿圖什市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礦物質,這裡生長的無花果個大、糖分含量高,被稱為“糖包子”,深受饕客喜愛。然而,當地無花果產業發展一直面臨保質期短、無法反季節上市的難題。

“新疆本地的無花果品種叫作新疆早黃,露天種植畝產量約600至800公斤,上市期為7月至10月。”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省業介紹,公司2023年來到阿圖什市發展,引進波姬紅品種無花果,通過溫室大棚、滴灌技術等設施種植技術使畝產量翻了5倍,達到3000至4000公斤,且實現了無花果四季穩定上市。

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種植技術部主任范延成向記者介紹了無花果增產背后的“技術密碼”:用微生物發酵技術改良土壤,優化根系生長環境﹔採用植株矮化與定植技術,控制枝條旺長、降低結果枝位,實現“一葉一果”的高效結果模式﹔依托智能溫濕度調控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精細化管理。“這些技術既有效增加了無花果產量,又幫助農戶節省了成本。”范延成說。

在溫室大棚裡精心查看植株長勢的種植農戶艾克拜爾·庫爾班告訴記者,自己以前種植的無花果產量低、收入少,通過學習專家傳授的種植技術,產量和收入都翻了好幾倍。小小一顆無花果,成為了致富“金果子”。在無花果三產融合園無償提供的技術培訓下,周邊農戶都開始學習新的種植技術。

“隨著物流運輸持續改善,無花果鮮果實現48小時內送達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克州林草局特色林果創新中心主任劉海燕表示,無花果成為阿圖什市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

未來,阿圖什市無花果三產融合園還將深入融合無花果標准種植、深加工、旅游觀光、科普研學等多元業態,促進無花果產業提質增效。該產業園目前已建成47座溫室大棚、2500平方米無花果文化展銷和研發中心、6300平方米無花果酒廠,隨著項目二期建設加速,預計今年年底設施大棚有望達到200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張恬恬、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