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心臟病發作時用力咳嗽能自救?

2025年09月17日09:57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流言:“心臟病發作時用力咳嗽能自救”

網上經常有人說:如果心臟病發作時沒人幫忙,就要立刻大口呼吸、用力咳嗽,堅持幾分鐘,就能撐到救援到來。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沒有依據。

咳嗽動作只能在病人清醒、持續心電監護、且心律剛剛發生變化時,作為幾秒鐘的過渡措施存在。一旦進入真正的心臟驟停,患者很快失去意識,根本無法執行咳嗽動作。因此,咳嗽自救並不是急救方法,盲目嘗試反而可能耽誤真正的搶救時機,最終加重危險。

在社交媒體上,時常能看到這樣的說法:“如果心臟病發作時沒人幫忙,就要立刻大口呼吸、用力咳嗽,堅持幾分鐘,就能撐到救援到來。”這種所謂的“咳嗽心肺復蘇術”,甚至常被冠以“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名頭,廣泛傳播。

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咳嗽確實會增加胸腔壓力,好像能把血液“擠”出來,維持大腦供血。但問題在於,這個說法把“心臟病發作”和“心臟驟停”混為一談,把特殊條件下的醫學現象包裝成“人人可用的自救秘笈”。

事實上,這種做法早在1999年被寫進一篇文章后迅速流行,但很快遭到英國心臟基金會、英國復蘇理事會和美國心臟協會的澄清:咳嗽自救並不是急救方法,盲目嘗試反而可能耽誤真正的搶救時機。

心臟病發作時咳嗽,真能自救嗎?

從生理學角度看,咳嗽確實會在胸腔和腹腔之間形成劇烈的壓力波動,短時間內推動血液前行。這種所謂“咳嗽泵效應”,在實驗室中被量化過:健康志願者一次用力咳嗽時,血液向外周的位移量可以達到400–700毫升,足以在幾秒鐘內維持腦部灌注。這也是為什麼在醫院導管室裡,醫生會要求清醒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剛發生時用力咳嗽,以爭取短暫的循環支持。

然而,把這種特殊場景下的機制推廣到普通人群,就成了偽科學。2021年一項系統綜述納入了23項研究,其中涉及咳嗽心肺復蘇的隻有4項,且全部為小樣本的觀察性研究,沒有任何一項與標准心肺復蘇進行對照。結果顯示:沒有証據表明咳嗽心肺復蘇能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自主循環恢復率或出院存活率,証據等級被評定為“極低”。換句話說,哪怕個別病例中出現了暫時維持意識的情況,也無法証明這是可靠、可推廣的自救方法。

更重要的是,醫學指南也明確提醒:咳嗽動作只能在病人清醒、持續心電監護、且心律剛剛發生變化時,作為幾秒鐘的過渡措施存在。而一旦進入真正的心臟驟停,患者很快失去意識,根本無法執行咳嗽動作。因此,公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心臟病發作時拼命咳嗽就能保命”,實際上是將專業術語誤讀為“人人適用的急救法”,完全脫離了醫學語境。

心臟病發作時咳嗽,會發生什麼?

看似簡單的拼命咳嗽動作,之所以危險,原因並不在於它完全沒有生理學基礎,而在於它在現實情境中幾乎不可能發揮作用,反而會帶來嚴重后果。

首先,它容易耽誤最佳搶救時機。在美國一項關於院外心臟驟停的流行病學研究中,那些在症狀初發就撥打急救電話的患者,存活率是未撥打者的5倍(32.1% vs. 6.0%)。

這類流言恰恰會讓患者在心梗或心臟驟停時在第一時間選擇咳嗽,而不是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和呼叫旁人幫忙,未能獲得有效的心肺復蘇,導致大腦出現不可逆損傷,增加死亡風險。

其次,它適用人群極其有限。咳嗽維持循環的案例幾乎全部發生在心導管室或心電監護下的病房,患者處於清醒狀態,並且有醫護人員隨時指導,需要在心律轉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的幾秒鐘內主動給予用力咳嗽,從而暫時維持了血壓和意識,屬於短暫過渡措施。

第三,在大眾場景幾乎無效。心臟驟停時,患者往往會迅速失去意識,根本無法執行有節奏的深呼吸和咳嗽動作。

但如果你仍然清醒(你必須清醒才能進行“咳嗽心肺復蘇”),那麼你並沒有心臟驟停,因此不需要心肺復蘇,但緊急醫療救助至關重要,盲目進行咳嗽依然會延誤治療。

因此,所謂“心臟病發作時拼命咳嗽能救命”的說法,不僅沒有科學証據支持,還可能讓人誤判形勢、錯過急救,最終加重危險。真正能提高生存率的,是立刻呼救、立即心肺復蘇和盡早除顫,而不是寄希望於“咳嗽幾下”。

心臟病高危人群還應規范服藥、定期復查,必要時植入ICD(植入式除顫器)等手段才能真正降低猝死風險。

作者: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汪茜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醫師、中國毒理學會中毒與救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