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二丙火箭發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看點解析

9月16日9時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遠征一號S上面級,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王海霞攝)
9月16日上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遠征一號S上面級,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有哪些看點?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看點一:火箭有了“新裝置”
本次發射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制,通過使用新型星箭連接和分離裝置,有效提升了整流罩內部空間的利用效率,同時提高了衛星分離安全性,實現了多星可靠有序分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介紹,本次發射採用了火箭和上面級共用慣組技術和復合材料衛星支架,通過多項措施提高了運載能力,以更好滿足任務需求。
看點二:衛星進行批量化生產
本次任務中的一顆衛星由銀河航天承擔研制。銀河航天衛星型號總師胡照介紹,銀河航天構建了“雲、邊、端”衛星批量生產測試模式,通過技術創新,採用柔性島式脈動產線設計,可實現從傳統箱體式衛星到開敞式平板衛星的靈活適配﹔同時通過“智慧大腦”實現自動測試、數據一致性對比、關鍵單機快速出入庫、發射場敏捷測試等功能,提升測試效率、壓縮測試周期。
在銀河航天衛星智慧工廠裡,整星生產線高速運轉,配套的太陽翼、電纜等單機產線緊密銜接,流程被精簡,單機交付、現場排故“快馬加鞭”。“我們正讓衛星生產像造汽車一樣,實現標准化、規模化。”胡照說,批量生產能力將是衛星互聯網在未來覆蓋全球的關鍵支撐。
看點三:創新衛星核心技術
對衛星而言,太陽翼就是它的“能源擔當”。銀河航天太陽翼設計師吳思杰表示,這顆衛星採用輕質、可卷繞、高展收比的全柔性太陽翼,進一步優化了重量和體積。
“它就像一幅能在太空展開的畫卷。”吳思杰說,這款太陽翼展開后面積約為一間標准會議室大小,足以為衛星提供大功率能源,在發射時,它能被緊緊卷成“卷軸”貼在衛星主體兩側,直徑僅和一個日常使用的保溫杯差不多。這種“收縮自如”的特性,不僅減少了太陽翼對衛星體積和重量的佔用,還能適配“多星堆疊發射”模式,可降低航天任務成本。
看點四:商業航天助力太空基建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趙亞飛認為,當前,全球衛星互聯網加速發展,航天領域太空算力、全柔性太陽翼等關鍵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激發商業航天等各類主體活力,加速星座建設,助力全球通信、6G網絡領域的快速發展。
“或許不久后,人們就可以在沙漠玩網絡游戲,在雪山發朋友圈,甚至在萬米高空手機信號也依然通暢,都能像在家中連WIFI一樣簡單。”胡照說,未來,依托規模化部署的衛星網絡,沙漠、海洋、山區等傳統網絡盲區將被逐步覆蓋。(記者宋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