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你的大腦,正在被薯片“劫持”?警惕超加工食品的“陷阱”

2025年09月16日10:1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凌晨兩點,你窩在沙發裡刷劇,手邊的薯片袋已經空了兩包,奶茶也吸到了底。明明不餓,卻控制不住想把最后一口餅干塞進嘴裡。你以為這只是“嘴饞”?最近,赫爾辛基大學醫學院利用英國生物銀行超過50萬名的樣本進行的研究發現,那些你愛到停不下來的零食、快餐、奶茶,可能正在悄悄改變你的大腦,讓你陷入“越吃越想吃”的惡性循環。

先搞懂: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別以為“加工食品”就是不好的。我們每天吃的米飯(脫殼加工)、酸奶(發酵加工)也屬於加工食品,但今天要聊的“超加工食品”,是食品工業的“終極產物”。

簡單說,超加工食品就是那些你看配料表,一半以上都是不認識的化學名稱的食物。比如:

薯片:除了土豆,還有部分氫化植物油、味精、抗氧化劑、增味劑……

奶茶:奶精(植脂末)、果葡糖漿、乳化劑(羧甲基纖維素鈉)、香精……

速食漢堡:冷凍肉餅(含防腐劑)、面包(含改良劑)、醬料(含增稠劑)……

國際上對食物廣泛採用的分類系統是“NOVA食品分類”,該系統考慮了食物的加工性質、加工程度和目的,將食物分為四個等級:

1、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物

這類食物未經加工或隻經過簡單處理,例如干燥、研磨、蒸煮、烘烤、殺菌、冷藏、冷凍等。它們主要是為了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如糙米、白米、燕麥、面粉、肉類、雞蛋、鮮奶、奶粉、茶、咖啡、飲用水等。

2、經過加工烹飪的原料

通過從第一級食物或天然食物中提取而獲得,例如從植物中提取的橄欖油、牛奶提煉出的奶油、從甘蔗提取的糖或糖漿以及從玉米或其他植物中提取的澱粉等。

3、加工食品

通常是第一級和第二級食品的組合,主要目的是提高食物的保存度和風味,例如各種罐頭食品、現做面包、起司等。

4、超加工食品

除了糖、鹽、油之外,還添加了多種化學成分,例如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旨在使外觀更吸引人,味道更濃郁,包括含糖飲料、玉米脆片、餅干、蛋糕、超市包裝的面包、香腸、薯條、微波即食食品等。

超加工食品在悄悄“改造”你的大腦?

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會直接“攻擊”你大腦裡負責“吃”的關鍵區域,讓你從“想吃”變成“忍不住要吃”。

1、大腦裡的“食欲調節器”被搞亂了

你的大腦裡有個叫下丘腦的“小司令部”,專門負責調控食欲。當你吃飽了,它會發出“別吃了”的信號﹔餓了,就催你找東西吃。

但超加工食品會讓下丘腦“失靈”。研究發現,常吃超加工食品的人,下丘腦的組織變得更“緊實”(醫學上叫“平均擴散系數降低”),這其實是神經炎症的信號。想象一下:這樣一來,要麼你一直喊“餓”,要麼根本收不到“吃飽”的信號。

2、“獎勵中心”被綁架,越吃越上癮

伏隔核,是大腦的“快樂引擎”,吃美食、玩游戲時,它會分泌多巴胺讓你開心。但超加工食品會把這個“引擎”調得異常靈敏。

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吃得多的人,伏隔核的細胞密度變低(細胞內體積分數降低),組織變得鬆散(平均擴散系數升高)。也就是說,你的“快樂引擎”變得遲鈍了。以前吃一塊蛋糕就滿足,現在要吃三塊才能獲得同樣的快樂。

3、還有一群“幫凶”腦區

蒼白球和殼核:負責控制“沖動進食”,它們的細胞改變后,你會更難抵抗眼前的零食。

杏仁核:管理“情緒性進食”,壓力大時,它會催你吃高糖高油的食物解壓,而超加工食品會讓這種反應更強烈。

研究發現吃超加工食品會影響大腦裡一條叫 “終紋” 的神經通路(它連接著負責調節食欲的下丘腦和處理情緒的杏仁核)。這條通路的結構變化,可能會讓大腦的 “失控進食” 行為更明顯 —— 比如明明不餓,卻忍不住想吃,尤其想吃高糖高脂的超加工食品。

這些腦區聯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吃超加工食品→腦區結構改變→更想吃超加工食品→腦區更受傷……最后,你不是在“吃東西”,而是被食物“控制”了。

4、“隱形殺手”推波助瀾

除了腦傷害,還得說一說其他傷害。

炎症:超加工食品裡的部分添加劑會破壞腸道菌群,引發全身炎症。血液裡的炎症因子會順著血管跑到大腦,直接傷害神經細胞,導致大腦認知能力下降。(補充說明:本文所述神經炎症為亞臨床狀態,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病理性炎症有本質區別。)

血脂異常:壞膽固醇升高、好膽固醇降低時,大腦的血管會被“堵住”,神經細胞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慢慢變“瘦”變“弱”。

高血糖:長期高血糖會像“糖水”一樣浸泡神經細胞,讓它們失去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記憶力下降。

即使你吃不胖,常吃超加工食品也可能讓大腦受傷。

怎麼跳出這個“陷阱”?3個實用小技巧

1、學會看配料表:避開“添加劑大戶”

買東西前花10秒看配料表,如果前3位出現“氫化植物油”“果葡糖漿”“人造奶油”,或者添加劑超過5種(比如防腐劑、增味劑、色素扎堆),果斷放下。

2、用“輕度加工”替代“超加工”

想喝甜的?用鮮榨果汁(加少量水)替代奶茶﹔

想吃零食?烤紅薯、煮玉米替代薯片﹔

趕時間?全麥面包+煎蛋替代速凍漢堡。

這些食物保留了更多天然營養,還能讓大腦慢慢找回“正常的食欲信號”。

3、吃飯時“別分心”

研究發現,邊刷手機邊吃,大腦會“忘記”自己吃了多少,更容易吃超標。試試吃飯時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嚼慢一點讓下丘腦有足夠時間收到“吃飽”的信號。

最后想說:偶爾吃沒關系,別讓它成習慣。

誰還沒愛過幾包薯片、幾杯奶茶呢?偶爾吃一次,身體和大腦都能“扛住”。

下次再拿起零食袋時,或許可以停一秒想想:是你真的想吃,還是被“改造”過的大腦在“喊”你吃?想清楚這一點,你就贏了第一步。

溫馨提示:文中提及的‘傷害’指長期過量攝入的潛在風險,符合國家標准的食品添加劑在安全劑量內無健康危害。

作者:九一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張嬋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