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的蛤蟆精火了?盤點一些“成精”的蛤蟆

2023年初,原創網絡動畫短片《中國奇譚》在新春賀歲檔爆火,其中第一集《浪浪山的小豬妖》強勢出圈,收割了大量粉絲。最近,以“小豬妖”為首的“浪浪山”的小妖怪們又火了。
8月2日,《中國奇譚》的衍生電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該片講述了由小豬妖、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成的“草根取經團”,在西行冒險之旅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們發現,作為主角團隊中唯一以兩棲動物為原型的“蛤蟆精”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
蛤蟆是哪些兩棲動物的“俗稱”?
目前生活還生活在地球上的兩棲動物,除了無足的蚓螈目外,主要分為兩大“陣營”——無尾目、有尾目。顧名思義,這兩目名稱的由來,與這兩大類兩棲動物身體特征的重要區別有關,即“有尾”和“無尾”。
有尾目下的兩棲動物終生長有扁平的長尾巴,外表有點像蜥蜴,比如我們熟知的大鯢(俗稱“娃娃魚”)就屬於有尾目。
無尾目下的兩棲動物幼體有尾巴,但成體無尾巴,我們所熟知的蟾蜍、青蛙等都屬於無尾目。
2015年2月4日在張家界市“大鯢科技館”裡拍攝到的一條人工飼養的大鯢(俗稱“娃娃魚”)。(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而我們常說的“蛤蟆”,從廣義上來講其實就是泛指兩棲動物中的無尾目之種類,當然,我們習慣於管蟾蜍叫“蛤蟆”之前,在前面加個“癩”字。
我國地大物博,“蛤蟆”(即無尾目)物種資源豐富。根據“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的資料,截至2025年已收錄無尾目9科54屬608種。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些有趣的“蛤蟆”知識,看看它們是如何“成精”的。
東北林蛙:相聲裡的“清蒸哈什螞”是ta?
喜歡聽相聲的朋友可能聽過,“蒸羊羔、蒸鹿尾……清蒸哈什螞”,這是著名相聲大師李德钖所編經典相聲《報菜名》中的“菜單”。“哈什螞”到底是什麼?坊間以及學界的一些觀點認為,哈什螞是林蛙的“滿語譯音”。在《四庫全書》《遼海叢書》中也出現過有關“哈什螞”的記載。而在《中國動物志 兩棲綱(下卷) 無尾目 蛙科》中,則更具體的認為,“哈什螞”是東北林蛙。
東北林蛙是無尾目-蛙科-林蛙屬,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有分布。東北林蛙確如像相聲中所說的那樣,是“珍饈”。不僅被因肉嫩味美被食用,還被作為藥用。不過,正因如此,該物種曾經因濫捕亂撈、森林砍伐、工業廢水排放等因素,致使其生態環境破壞,資源量減少,一度被我國列為“三有”保護動物。不過由於近年來其種群數量的恢復,在最新的“三有”保護動物名單中,即《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號)( 2023年6月26日公布實施),東北林蛙已被調出。
黑斑側褶蛙:我宣布,我是“青蛙”的代名詞
在我國的中原地區、長江流域一帶,農民們都親切地將一種蛙類稱為青蛙、田雞,這就是黑斑側褶蛙。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描述。不得不佩服古代詩人,他們的觀察細致入微,黑斑側褶蛙和農業豐收有著重要的聯系。
黑斑側褶蛙屬於無尾目-蛙科-側褶蛙屬,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嶺山脈以北稻田區,是我國最常見的蛙類之一。由於黑斑側褶蛙多以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為食,因此捕食害虫的能力十分突出。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浙江省的新昌縣、縉雲縣曾進行過“護蛙滅蚊”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護蛙區域的虫口密度比施藥區域下降了約30~50個百分點。由於出色的護農能力,黑斑側褶蛙也被譽為“護谷虫”。黑斑側褶蛙亦曾因過度捕捉、棲息地破壞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銳減。但由於近年來保護措施得當,也已在最新的“三有”動物保護名單中被調出。
臭蛙:搞笑一家“蛙”——臭烘烘+冰桶挑戰?
臭蛙屬是一類蛙而非一種蛙,這個屬名聽起來有點搞笑,是不是這個屬的蛤蟆臭臭的?還真是這樣,臭蛙屬中的一些物種其身體會散發出不可名狀的味道。比如,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等地的雲南臭蛙,體長在30厘米以上、體表有黃綠色相間花紋的個體,其體表分泌物很多,會散發出濃烈的蔥臭味。
不過臭蛙屬物種的搞笑點不止這一個。分布於我國甘肅、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綠臭蛙,其成蛙常常喜歡蹲在溪流湍急段生有苔蘚的石頭上,這裡由於水流湍急,因而會有大量飛濺的水花,而綠臭蛙偏偏將頭迎向飛濺而來的水花,任水花“砸”向自己的腦袋,可謂兩棲屆的“冰桶挑戰”。
海陸蛙:上得了陸地,下得了海洋
目前地球現存的海洋生物中,我們似乎看不到兩棲動物的身影。從理論上來講,兩棲動物是海洋“天殘”——裸露而滲透性強的皮膚、體表無鱗片、羽毛等“護甲”,一旦將其置入海洋環境中,含鹽量較高的海水會打破其體液的“天平”,從而要了它們的小命。
然而,世界上偏偏就有些兩棲動物不信這個邪,比如屬於無尾目-蛙科-陸蛙屬的海陸蛙,棲息於東南亞及我國海南紅樹林的半咸水環境中,可耐受的環境鹽分高達海水鹽度的60%以上(一般兩棲類僅為10%)。研究發現,它通過“血漿中高的鹽離子濃度(主要是鈉離子和鉀離子)以及血漿和組織(主要是肝臟和肌肉)中高的尿素濃度”等絕技實現了半鹽水生活。不過,它們的活動范圍一般不超過咸水環境的100米以外,且由於棲息環境另類,其食譜也帶有“海的味道”,多以魚、蝦、蟹等為食,又被稱為“食蟹蛙”。
作者:盒子貓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陳競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