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雷暴天氣暗藏健康威脅!如何科學避險?

2025年08月05日08:0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強降雨和雷暴天氣頻發。除直接災害外,雷暴還可能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發作、心血管事件增加等健康問題。專家提醒,不同人群健康風險各異,需科學防護、因人施策,提前做好應對准備。

雷暴天氣健康威脅需警惕

雷暴天氣的健康風險呈現多層次、多系統特點。最直接的危險是雷擊,人在戶外空曠區域、高地或水域附近時,易成為雷電的襲擊目標。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和其他相關機構統計,全球每年有2.4萬至3萬人因雷擊而死亡、24萬至30萬人因雷擊而受傷。

近年來,雷暴天氣引發的雷暴哮喘備受關注。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永明說,雷雨前,空氣濕度變大,讓空氣中本就聚集的花粉和霉菌孢子顆粒吸水后,體積進一步變大。當有雷暴時,花粉和霉菌被瞬間擊碎,變成更為細小的微粒體進入人體下呼吸道,引發過敏性炎症,從而引起哮喘或導致症狀加重。

此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於揚說,雷暴天氣氣壓驟變,易誘發急性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急症。老年人因機能衰退和共病狀態更易受氣候影響。研究表明氣溫、濕度變化可能引發生理指標波動及情緒應激。公眾需提高警惕,出現不適及時就醫。

專家還表示,精神健康敏感人群需對雷暴天氣高度重視:雷暴時的聲響和強光易引發焦慮人群驚恐發作﹔強風可能導致物體墜落、樹木倒塌,加上路面濕滑,易造成意外傷害﹔雷暴引發的斷電,還會威脅依賴醫療設備患者的生命。

科學防護因人施策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恆毅說,面對雷暴天氣,普通人群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收到雷暴預警盡量避免外出。若在戶外,應盡快尋找有完善防雷設施的建筑物躲避,遠離鐵塔、大樹等﹔在室內則要遠離門窗、水管,拔掉電器插頭。

針對哮喘和過敏體質人群,張永明建議,雷暴天氣前應關閉門窗,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空氣淨化器,過敏體質的人群要備好相關急救藥物,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氣霧劑等。若出現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症狀,應及時使用吸入劑並就醫。

“極端氣候確實可能會加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但公眾不要過度緊張,提前備好常用急救藥物,避免情緒激動,出現不適症狀及時就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鍇印提醒,精神健康敏感人群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必要時尋求親友或專業心理支持。

依賴醫療設備的患者和家屬同樣需做好防護。於揚建議,一是根據設備電源情況保障電力供應,提前充電或准備發電裝置等﹔二是備好設備故障應急包,如使用呼吸支持設備患者需備好管路、簡易呼吸球囊,有起搏器植入患者可備用磁鐵等﹔三是確保醫療可及,若發現依賴醫療設備出現異常,需及時就診或啟動醫療救援。

此外,照護者在照護老人、嬰幼兒及行動不便者時,應加強居家環境安全,如移除走廊障礙物防止跌倒、衛生間安裝防滑扶手、密封電源插座等,提前規劃避險方案,掌握常用急救方法及緊急轉移路線。還要做到健康風險主動防控,如老人脫水、嬰兒體溫失調等,照護者需定期做好監測。

攜手筑牢防雷安全網

雷暴天氣的健康防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個人、社區和社會各層面協同發力。相關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就如何筑牢防雷安全網給出建議:

——在社區防控層面,應當建立分級分類的精細化管理機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與物業聯動,通過智能手環等設備實時監測獨居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風險人群的健康狀況,確保他們在極端天氣下能及時獲得幫助。

——公共場所更需要加強標准化防護建設。根據我國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技術規范、檢測技術、雷電防護等相關標准,城市廣場、體育場館等露天場所應當安裝雷電預警系統,並設置明顯的避險指示標識。公共場所應完善防雷設施,並在雷暴預警時及時疏散露天區域的人群。

——氣象服務的升級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隨著人工智能預報等技術應用,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預警信息向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精准推送,避免預警疲勞。同時,氣象部門需進一步提高預警精准度和時效性,通過手機短信、社交媒體等多渠道發布實時預警信息。

——醫療機構應完善應急救治體系。三級醫院需儲備足量燒傷、電擊傷救治藥品和設備,基層醫療機構重點培訓心肺復蘇等基礎急救技能,定點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多學科會診”應急機制。

專家強調,雷暴天氣雖不可控,但通過提前准備和科學應對,絕大多數健康風險均可有效降低。公眾應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防護方案,關鍵時刻才能化險為夷。

策劃:陳芳

記者:李恆、董瑞豐

統籌:吳晶、孫聞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