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管家”呵護老房改造成果
——“煥新城市·科技筑家”系列報道之五

無人機正在巡檢光伏板。 受訪者供圖
智能監測技術像不知疲倦的“安全衛士”、光伏維護設備化身“能量守護者”、雨水調蓄系統成為會呼吸的“生態海綿”……一系列創新成果正成為維護改造后建筑的“管家”。
前不久,上海建筑體量最大、居民戶數最多、改造難度最高的非成套舊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項目——靜安區彭一小區迎來居民回遷。曾經破舊不堪的40幢舊房被17幢嶄新的多高層住宅代替。這裡不僅戶戶有陽台、進出有電梯,還配套建設了擁有1600多個車位的地下兩層停車庫。
近年來,像彭一小區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在舊房改造和城市更新浪潮中,一批批曾經的“憂居”正在加速蝶變。在這場蛻變中,智能監測技術像不知疲倦的“安全衛士”、光伏維護設備化身“能量守護者”、雨水調蓄系統成為會呼吸的“生態海綿”……一系列創新成果正成為維護改造后建筑的“管家”。它們各顯神通,不僅讓老房子更安全、綠色,而且讓街區褪去舊貌、煥發新生,讓安居、宜居的幸福圖景在更多城市徐徐展開。
智能監測:24小時在崗的房屋“保安”
在山東省青島市北區的老舊小區改造中,老房子不僅“顏值”提升了,還變得更加智能——增設了煙霧、水浸、康養輔助傳感器,配備了智能中控、智能影音等設備。
近年來,青島市將數字家庭建設作為推動“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相關單位通過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升級智慧基礎設施,配備智能家居產品,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特別是安全防護方面,煙霧、水浸、康養輔助等傳感器的部署,為居民用電、用氣、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老舊小區改造及房屋建筑管理中,智能監測技術的應用正日益廣泛。”中國建筑鋼結構研究院院長、中建科工創新研究開發院院長李任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該技術如同一位24小時在崗的房屋“保安”,主要通過溫濕度傳感器、漏水監測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測房屋的溫濕度、傾斜度等關鍵指標。這些智能傳感器結合物聯網系統實時傳輸數據,能夠幫助相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房屋潛在安全隱患,為后續修繕提供精准的數據支持。
智能監測技術的推廣,顯著提升了居住舒適度與安全性。李任戈說:“傳統方式下,居民往往依賴自身感覺來判斷何時要開啟空調或加濕器,通常是在感到悶熱或干燥時才被動應對。而智能傳感器通過實時監測與動態調節,能夠主動將環境溫濕度維持在人體適宜的范圍內。”同時,居民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管控相關電器並接收預警信息。
李任戈說,燃氣安全是智能傳感器重點監測的內容。一旦傳感器感知到燃氣泄漏,智能監測系統會立即自動關閉閥門並打開門窗通風,為居民安全保駕護航。
未來,智能監測系統將與家居設備深度聯動,無需人為操作,即可自動控制加濕器、水閥、空調等,讓人們體驗真正的智慧生活。
光伏維護:建筑“能量守護者”
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空氣調節研究所辦公樓,通過應用高比例建筑光伏等低碳技術,化身“近零能耗”辦公建筑,並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建筑領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對於促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老舊建筑開始向太陽“借能”,屋頂裝上了光伏板。為了保障光伏板長期有效運行,無人機等新型光伏維護設備“飛”入了百姓視野。
在山東省日照市,日照低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的飛控員操控電腦設備,超視距指揮一架無人機執行光伏板巡檢任務。在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蓮珠新村,45棟經改造的農房屋頂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如同藍色海洋。一架無人機在其上空飛翔,噴出水霧,對光伏板進行沖洗。
“通過無人機搭載的紅外成像儀與常規鏡頭的智能對比分析,光伏智能運維系統能夠精確檢測光伏板的溫度,有效篩選出不通電或破損的組件,從而大幅提升建筑光伏故障的維修效率。”凌空無人機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超介紹。
同時,一些先進的光伏智能運維系統還支持無人機與清掃機器人聯動協作。郭超說,無人機通過巡檢可以判斷屋頂光伏板上灰塵的附著程度,光伏智能運維系統據此將清潔任務智能分配給清掃機器人。這種協同作業確保了光伏板表面的灰塵能得到及時清理,進而提升光電轉換效率,保障光伏板高效運行。
光伏智能運維系統不僅顯著提高了老舊建筑改造后光伏板的使用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風險和維護成本。未來,隨著“建筑+光伏”模式在多地推廣應用,該系統將大有用武之地。
雨水調蓄:會呼吸的“生態海綿”
前不久,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畔、玉帶河大橋東側的巨型銀色氣膜在完成近一年的“服役”后被順利拆除。這標志著由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市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玉帶河大街“調蓄池+泵站”項目主體結構施工基本完成。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郭磊磊介紹,這一項目的核心設施——雨水調蓄池,能夠有效實現雨污水源頭蓄水減排和就地淨化回用。
“裹挾泥沙、污染物的初期雨水,經過分流沉澱系統淨化后,可直接用於老舊小區景觀補水和植被灌溉。”郭磊磊介紹,“雨水調蓄系統能夠讓每一滴雨水成為生態循環的‘活細胞’,切實體現海綿城市水資源再生利用的理念。”
這種高效利用雨水的成果,正在“參與”老舊小區的改造。施工單位在改造中引入雨水調蓄池、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以及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不僅能夠有效消除老舊小區內易澇積水點、收集利用雨水資源,而且可以增加綠化面積、美化小區環境。例如,雨水花園可以收集部分雨水形成臨時水景,在支持周邊植物灌溉的同時,與現有植物結合,形成優美的綠地景觀。而小區活動廣場鋪設的彩色透水混凝土或透水塑膠地面,在促進雨水快速下滲的同時,鮮艷的色彩和圖案也為社區居民創造了更具趣味性和更美觀的公共空間。
在具體構造上,雨水調蓄池和雨水花園通常表層覆蓋植被﹔中部鋪設礫石、碎石等材料形成排水層﹔底層則利用多孔填充材料和滲水管,促進雨水下滲並進行初步淨化處理。在建設雨水調蓄系統時,植物選擇至關重要。這些植物需要具備良好的耐旱、耐澇能力,能夠適應土壤干濕變化,並具有較強的淨化功能,以確保長期穩定的景觀效果。
未來,隨著相關建設項目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居民將享受到更宜居、更整潔的城市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