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有了智能工廠

眼下,正是江蘇南部水稻育秧的農忙時節。在1個月時間裡,要完成5000多畝水稻育秧,對昆山市花橋鎮天福劉地農業合作社來說並非易事。
“育秧溫度要30℃左右,遇到雨天就只能等天晴……”天福劉地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地表示,水稻育秧時如果遇到特殊天氣,秧苗的移栽就會受到影響,有些秧苗甚至會爛掉。
前些年,劉地的合作社開始探索“全程機械+綜合農事”的服務模式,插秧機、植保機、無人機打藥、無人機巡田,這些科技手段用到了日常生產中,但就是育秧這個環節遲遲用不上“黑科技”。
“我們也用過一些設備,但都是單機作業,人力減省效果不明顯。”劉地說,2024年,合作社跟花橋鎮農業服務中心商量后購入了一套自動育秧流水線。
2024年底,水稻育秧工廠項目建設完成,包括全自動及半自動2條育秧流水線、運秧航車以及電動防雨棚三部分。傳統育秧模式需要將大量人力投入供盤、上土、洒水、播種、覆土等繁瑣的環節中,育秧工廠則實現了從供盤到機械臂碼垛的全自動操作,這裡也成了蘇州首家採用自動化育秧工廠與大田運秧航車相結合的水稻育秧基地。
記者在育秧車間看到,稻種放在一體式浸種催芽機裡,溫度設置在30℃,是一個恆溫恆濕的環境,還可以間歇性充氧。秧苗出芽后經過脫水機,進入上土、洒水、播種階段。
室內育秧作業完成后,秧苗盤經由叉車運到一個90米長的“鋼鐵巨龍”前,這便是運秧航車。一位師傅輕輕按動按鈕,原本豎立著的長臂便緩緩落下來與航車齊平。他再按另外的按鈕,一條傳送帶便開始工作,工作人員將秧盤一個接著一個擺上去,航車按照之前設定的路線自動行駛,將秧盤運輸到指定位置。
劉地告訴記者,使用水稻育秧工廠后,每條育秧流水線產能可達每小時1000盤,工廠日產能足以滿足500畝水稻田的種植需求。
上一批種下的秧苗已經長出青青的苗,有的已經揭開了覆蓋的無紡布,運秧航車不僅可以運輸秧苗還能噴灌,可以對40畝秧田的噴灌進行全覆蓋。“原來遇到高溫天氣,秧苗田全部漫灌需要5個小時,現在兩台航車一開,噴灌只要30分鐘就能完成,降低了燒苗情況的發生。”劉地說,育秧“黑科技”的使用進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以及育苗成功率。
昆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計華明介紹,昆山市農業農村局積極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為推進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出台了《昆山市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行動方案》。目前,昆山已建成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3個,日育秧產能達到2500畝,力爭在2027年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實現昆東、昆中、昆南和昆北4個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