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法治與科技激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活力

2025年05月29日07: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工作人員在龍門石窟魏字洞進行高清攝影掃描。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攝

工作人員在龍門石窟魏字洞進行高清攝影掃描。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攝

  200余名專家學者5月27日齊聚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論壇,就老城保護、文物建筑修繕、法律保障與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展開深度討論,探討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脈傳下去”。

  在山西省西南隅黃河岸邊、稷王山麓附近,坐落著一座單檐廡殿頂的古建筑——山西萬榮稷王廟,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頂筒板瓦覆蓋,脊剎、吻獸完好無損,原本被判斷為金代建筑,但2011年在測繪過程中,專家意外發現了藏於大殿前檐的“天聖元年”(1023年)題記,確認了其為北宋建筑。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凌明認為,正是因為該建筑在文物建筑維修中以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可能多地保留歷史構件,保護構件表面不因施工而受到摩擦、碰撞和破壞,且在構件表面涂抹防護材料,才得以發現很不明顯的紀年題記。

  稷王廟的案例是文物保護工作秉承最小干預原則的典型案例。這種科學保護理念與新文物法中“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不謀而合。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3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中國文物保護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原主任朱兵在論壇中表示,此次文物保護法的全面修訂具有極其特殊和重要的意義,要通過法律的進一步修改完善,鍛造新時代文物保護的法治利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和深入。以龍門石窟為例,“數字龍門”已開發20多年。數字化首要任務是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等技術對石窟造像進行高精度採集,建立永久性數字檔案。

  與會專家認為,要將法律保障與數字技術優勢緊密結合,一方面通過法律明確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利用中的規范和准則,確保數字化成果合法合規使用﹔另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文物保護和展示方式,挖掘文物更深層次價值,使文物以更生動、多元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實現文化遺產的全民共享。

  (據新華社深圳5月27日電  記者白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張恬恬、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