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一顆百合種球的“重生”

蔣 韜 李雲峰文/圖
2025年05月27日07: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世園公園百合資源圃。

世園公園百合資源圃。

北京延慶,世園公園裡,科研人員俯身查看剛從溫室移栽出來的百合小苗。陽光下,一名技術員小心翼翼地捧起一顆飽滿潔白的百合種球,介紹道:“這是我們‘育出來’的‘種業芯片’”。

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中國許多百合種球還嚴重依賴進口,不少地方的種球在連續繁育后出現退化、產量下降、病害頻發等問題。而今天,這顆種球的“重生”,正是延慶依靠科技力量實現種業自主可控的一個縮影。

為破解球根花卉產業“卡脖子”難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延慶區政府和世園公園,建設北京球根花卉產業技術研究院(下文簡稱研究院),把“百合”等特色球根花卉作為重點攻關對象。

研究團隊首先發力的,是一個聽起來“冷門”卻至關重要的技術——脫毒組培。過去,由於種球長期自繁自育,病原容易在代際中積累,花開雖艷,卻“根基不穩”。研究院通過建立組培工廠,引入組培反應器,成功實現年產300萬株脫毒百合組培苗,從源頭提高種苗健康水平,也為產業發展打下“無病高產”的基石。

接下來,研究院還計劃打造半自動化組培車間,提高組培苗生產效率,推動百合種球繁育向標准化、規模化邁進,構建起“原原種—原種—商品種球”的繁育體系。

除了脫毒組培,科研人員還在開展另一種更具“田間氣息”的技術嘗試——百合鱗片扦插與微鱗莖繁育。

這項技術通過將百合鱗片插入特制介質中培育出微型種球——“微鱗莖”,並在多種環境下反復試驗,已成功培育出700萬粒微鱗莖,建立起規范化技術流程。這些“小種球”經過煉苗、播種等環節,將繼續成長為新的優質種源,推動百合大規模良種化生產。

科技的枝蔓不斷延伸,也開出了更多“花”。

如今,研究院正與相關單位合作運行北京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基地組培車間,重點培育朱頂紅等特色花卉種苗,豐富花卉的產業鏈條。與此同時,延慶已連續兩年舉辦“世園百合文化節”,將花卉科研成果帶入市民生活,也推動形成“科研+文化+旅游”的綠色生態模式。

在今天的延慶,一顆小小的百合種球,串聯起田間實驗室與現代農業、生態治理與區域經濟。

這番對種業“科技興農”的探索,正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從一株百合苗的成長軌跡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花開富貴的景象,更是一個地區在科技加持下,走出的一條可持續、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