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不僅是肥胖問題,免疫系統的無聲戰場

近年來,高脂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少動的生活模式,逐漸成為現代人在高壓環境下的常態。隨之而來的是,一年一度的體檢報告中,“脂肪肝”這一診斷開始頻繁出現。許多人仍誤以為它只是“胖子”的專屬標簽,而事實上,脂肪肝並不只是肝臟裡“多了一點脂肪”那麼簡單。
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有些人並不肥胖,卻依然患上脂肪肝?
近年來的研究逐步揭示:脂肪肝的發生,遠不止肝臟脂質代謝異常的問題,免疫系統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脂肪肝的定義、分類及病因
脂肪肝,顧名思義,是指肝細胞內脂質堆積過多。醫學上通常將肝臟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定義為脂肪肝(需要注意的是,正常肝臟也含有少量脂肪)。
根據病因不同,脂肪肝可分為兩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並非“無害”的脂肪堆積。如果不加以干預,脂肪堆積可能引發炎症反應,進而發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肝臟不僅是重要的代謝器官,承擔葡萄糖、脂質和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代謝與儲存,還富含多種免疫細胞,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
肝臟兼具“代謝–免疫”雙重功能,其在維持肝臟免疫穩態,保護肝臟免受外來異物、病毒等損傷中均發揮重要作用。當肝臟脂肪異常堆積時,會過度激活這些免疫細胞,觸發肝臟炎症反應。肝臟免疫應答失控,會進一步對肝細胞造成傷害,進而加速疾病惡化。
免疫系統在脂肪肝中的作用
免疫系統就像一把“雙刃劍”——在正常狀態下,它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感染和損傷﹔但一旦被過度激活,也可能誤傷自己的組織,帶來新的問題(見圖)。
然而,當肝細胞內脂肪大量堆積時,線粒體功能受損,並釋放出一系列“危險信號分子”,激活包括巨噬細胞和T細胞在內的免疫系統。這些免疫細胞進一步釋放多種促炎因子,誘發慢性炎症。
脂肪肝發病機制的簡易模式圖
脂肪肝與免疫的惡性循環
在早期輕度、單純的脂肪肝階段,機體免疫系統會嘗試修復肝臟微損傷,大多數脂肪肝患者正處於此階段。
若不予重視並及時干預,部分患者將面臨脂肪性肝炎發展的風險。此時,免疫細胞持續浸潤肝組織,誘發炎症因子的異常釋放,形成“炎症風暴”,加劇肝細胞損傷。
隨著病程進展,肝內星狀細胞被激活,膠原蛋白不斷沉積,肝臟免疫微環境進一步惡化,從而推動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發生。
此外,多數脂肪肝患者還常常合並其他代謝相關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合並症可能進一步干擾免疫穩態,加速疾病演變。
脂肪肝的預防
脂肪肝的預防應從源頭入手,阻斷其進展通路,核心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免疫代謝調節。
1、生活方式控制
飲食干預:應倡導低糖、低脂、高纖維的健康飲食模式,減少果糖及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動物脂肪)的攝入,增加全谷類、蔬菜以及優質蛋白(如魚類和豆類)攝入。
此外,應避免酒精攝入,即便少量飲酒也可能促進肝脂肪沉積和炎症反應的發生。
規律運動:建議採取有氧運動與抗阻訓練相結合的運動方式,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等),並配合肌肉力量訓練,以提高基礎代謝、增加肌肉量、改善胰島素抵抗。同時應避免久坐行為,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有助於減少內臟脂肪的沉積。
體重管理:應維持正常體重,保持BMI在合理范圍。應密切關注腰圍指標,腰圍超標往往提示存在內臟脂肪過多的風險。
2、免疫與代謝調節
睡眠與壓力管理:每天應保証6-8小時的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引起皮質醇水平升高,進而促進脂肪合成。日常應通過適量運動、冥想、瑜伽等方式緩解精神壓力,長期慢性壓力狀態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紊亂。
營養素補充:建議補充Omega-3脂肪酸,其可抑制NLRP3炎性小體的激活,降低肝臟的炎症水平。維生素D具有調節T細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釋放的作用。
腸道健康維護:應關注腸道菌群平衡,適當補充益生菌(如雙歧杆菌、乳酸菌)與益生元(如菊粉),有助於降低肝臟炎症負擔。同時,應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脂肪肝的治療
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肝,應採用分層、個體化的治療策略,以實現精准干預、阻斷病程進展。
早期單純性脂肪肝:治療重點在於逆轉肝臟脂肪堆積、預防炎症反應。應優先制定個體化的生活方式干預方案,包括科學飲食與規律運動。對於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使用二甲雙胍以改善胰島素抵抗﹔而非糖尿病患者則可考慮使用維生素E,發揮其抗氧化作用,減輕肝細胞氧化損傷。
脂肪性肝炎階段:應採取措施抑制炎症反應、阻斷纖維化過程。可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如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通過降糖減重達到抑制肝臟炎症的效果。此外,可使用FXR激動劑(如奧貝膽酸)調節膽汁酸代謝,減輕肝纖維化。
肝硬化或肝癌階段:治療目標在於延緩並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可使用如吡非尼酮等藥物抑制肝星狀細胞的活化,發揮抗纖維化作用﹔建議每6個月進行肝臟超聲聯合AFP檢查,以早期發現肝癌風險﹔對於進入終末期肝病的患者,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終極治療方式。
建議
脂肪肝的早期篩查與干預至關重要。建議每年定期體檢,不可忽視脂肪肝的提示信號,必要時應咨詢專業醫生,進行肝功能檢測、腹部超聲及FibroScan檢查,尤其要關注ALT、AST及炎症標志物的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應倡導“免疫友好型”生活方式: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合理補充維生素D、保証充足睡眠、加強運動和腸道健康管理。值得強調的是,脂肪肝並非僅見於肥胖或飲酒人群,它實質上是一種免疫-代謝性疾病,亟需引起公眾和醫療系統的廣泛關注。未來應推廣個體化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從源頭控制,阻斷病程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醫學研究中心 金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