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生態浮島:古代“水上漂”庄稼地的新生

2025年05月26日10:42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中國南方先民以杰出的智慧創造了“葑田”,它如同懸浮於水面的綠毯,既化解了“水鄉無地可耕”的困局,又展現出古人“向水借田”的生存智慧。‌

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南方農業開發力度逐漸增大,圍湖造田之風興起,水體面積漸趨萎縮,傳統葑田一度式微。然而,其蘊含的生態理念歷經千年積澱,正在現代科技的催化下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今天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出一種“模塊化生態浮島”系統。在湖泊治理工程中,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浮床取代了原始植物根系,通過科學計算的孔隙結構,既能為微生物群落提供棲息空間,又能搭載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一些新型的循環農場則將傳統葑田與魚菜共生系統結合,利用漂浮平台種植水稻,水下空間養殖水產,形成立體化生產單元,單位面積產值較傳統模式提升巨大。

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拍攝的建在文教河支流內的“生態浮島”(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拍攝的建在文教河支流內的“生態浮島”(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在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拍攝的建有“生態浮島”的文教河支流(無人機照片)

在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拍攝的建有“生態浮島”的文教河支流(無人機照片)

在城市更新領域,葑田智慧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杭州西溪濕地通過構建人工漂浮濕地群落,解決了城市擴張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難題,每年可淨化大量雨水徑流。部分城市還將“空中葑田”理念引入垂直農場,利用建筑幕牆搭建水培系統,在立體空間裡實現了傳統農田的產能。更具突破性的是,受葑田啟發設計的漂浮社區方案也開始登上舞台,將居住單元與農業生產系統有機結合,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濱海城市提供了韌性發展樣本。

杭州西溪濕地(圖片來源:新華社)

杭州西溪濕地(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隨波逐流的天然浮田,到科技賦能的生態工程,葑田的千年演變,映射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課題。今天我們回望這一“水上奇跡”,或許能為我們邁向可持續未來提供更多靈感。

小貼士:文明互鑒中的浮島農業

東南亞“漂浮農場”:東南亞的很多地區雨季漫長,易受洪澇災害,當地居民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浮島耕作系統。他們將湖中漂浮的水草、藤蔓等水生植物集中整合,覆蓋肥沃泥土形成穩定浮島,在島上開墾農田種植各類農作物。得益於水土養分充足,這些浮動耕地上的農作物不僅長勢旺盛,單位產量也顯著高於普通農田。值得一提的是,孟加拉國浮田農作系統更是於2015年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墨西哥“奇南帕”:阿茲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區的沼澤地帶開創了可持續農業模式。他們在木筏基底固定樁位,通過綁扎蘆葦席構建浮動平台,填充取自湖底的淤泥形成耕作層。這種精密設計的浮島農田不僅配備運河灌溉系統實現周年種植,更在航道中發展水產養殖,將易澇沼澤轉變為復合型生態農場。這項傳承數百年的農業智慧,如今已發展成為融合生產與觀光的獨特文化景觀,每年吸引著全球大量游客前來考察體驗。

作者: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科技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審核:杜新豪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青年研究員

朱永官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