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什麼“皮膚無罪”?被“痒”折磨的趣史

2025年05月26日10:3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你有過撓痒痒嗎?不撓的話會不會坐臥難安呢?撓了后是不是心情舒暢呢?

痒,是一種讓人很不舒服而產生強烈搔抓的欲望。

痒並痛苦著,撓並快樂著,就是這種感受的極佳寫照。“痒之痛,撓之樂”在古今中外都不乏鮮活的例子。

杜牧:“雞爪”撓痒痒,感覺好極啦!

晚唐大詩人杜牧對搔痒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著詩為証:“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痒處搔。”

大意是說:每當愁悶時閱讀杜詩韓文,就像美麗的仙女麻姑用她那靈巧、纖長的手為自己撓痒痒一樣舒暢痛快。

在傳說中,仙女麻姑的手指細長如雞爪,又叫“麻姑爪”。據史書記載:“背大痒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

天差地別的“抓痒”體驗

法國大作家蒙田認為,搔痒是輕而易舉就能讓人感到最甜蜜和滿足的舉動之一。確實如此,還有什麼能比撓痒更隨手可得、隨處可行,讓自己立刻感到滿足的樂事呢?

但是,持續不可遏制的痒,卻又叫人痒痒痒的不要不要的,甚至比痛還難受。俗話說:“痛可忍,痒不可忍﹔苦可耐,酸不可耐。”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詩人但丁在《神曲·地獄》中寫道 :“在地獄裡懲罰偽造者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從頭到腳都是斑斑的疥癬,奇痒無比,只能把指甲深深掐入肉中,但也無法止痒!”

 “拿破侖之痒”:肖像畫中的“怪異”動作

拿破侖是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很多的肖像畫中,他都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經典姿勢——右手都是習慣性地插進外套裡,而左手則放在背后,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極大興趣。

有研究者考証后就認為,拿破侖應該是得了某種皮膚病,比如疥瘡,皮膚干燥而發痒,所以他不得不把手常常放在胸前,時不時地撓上一手,又避免了被人發現的尷尬,這也許就是著名的“拿破侖之痒”的由來。

痒的意義何在

可為什麼會痒?痒是什麼?為什麼會越撓越痒?這些不僅是你我的困惑,也是困擾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

皮膚是身體抵御外來傷害的第一道屏障。痛覺、觸覺、溫度覺等,都是最基本的感覺。因為痛,所以躲﹔有了觸摸,體驗溫情脈脈﹔因為溫度覺,所以知冷知熱。有了痛覺,為什麼還會感到痒呢?

從進化的角度看,是因為生存的需要。遠古的先人衣不蔽體,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裡,每天都要面對大到虎豹豺狼的威脅,小到蚊虫叮咬的襲擾。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預防蚊虫的叮咬呢?總得有一種預警的辦法來提醒身體受到了傷害吧,這或許就是痒覺存在的原因。

由此可見,痒是一種特殊的警醒和保護機制。

作者:張懷奇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深圳福田)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