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求學備上這份安全指南

全英中國學聯與當地律所面向中國學生合辦普法活動。 周思源攝
日前,江蘇省外辦和南京大學開展平安留學宣傳活動,圖為學生參與互動答題。 資料圖片
留學期間,學子身處海外遠離家人,安全話題一直備受關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安全風險呈現哪些新態勢?留學生們如何應對?國際安全教育專家王學軍支招學子,順利求學海外。
知曉安全風險
學子為了夢想,奔赴異國他鄉。在做各類行前准備之際,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常有家長提問,留學生在海外如何保障安全?首先需要了解海外風險有哪些。
當前,海外留學安全呈現3個新態勢。一是涉財犯罪增多。留學生相對來說經濟條件比較好,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不夠強,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二是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增加,這在部分國家存在。再者是留學生心理問題增多,包括出於文化不適應、學習課業壓力、身在異國孤獨等因素。
不同國家的安全問題的確存在差異,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涉槍問題會多一些。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涉槍問題少一些,持刀搶劫或行凶的案例多一些。
涉財犯罪無疑是常見風險。涉財犯罪通常指的是與財產權益有關的非法行為,包括但不限於偷竊、入室盜竊、機動車盜竊、搶奪、搶劫、詐騙等。在涉財犯罪案例中,中國留學生輕則失去錢財,重則因財而受到身體傷害,甚至失去生命。
其他常見風險還有校園安全(包括校園欺凌和性騷擾)、出行安全(包括出入境、交通和旅行)、涉槍暴恐等極端犯罪等。其中,交通出行安全是留學安全中的重要方面,中國留學生常因對當地交通法規、路況不熟悉或危險駕駛行為、不良習慣等原因,使得安全隱患增加,交通事故屢有發生。
對中外文化、風俗等差異不了解也可能導致安全風險。例如與警察打交道時理解偏差可能會招致暴力執法,“OK”等手勢在有的地方可能有負面含義等。一個在國內很平常的行為,在國外可能會觸犯當地法規或者習俗禁忌,輕則不受歡迎,重則有人身安全隱患。留學生在出國時需要了解所在地風俗習慣、法規禁忌等,入鄉隨俗。
提升安全素養
國際環境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想要降低遭遇概率,中國留學生在出行前需要提升安全素養。出國之前,接受系統的安全教育,了解豐富的海外安全知識,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應該成為留學生的必修課。有不少國家安全教育在小學、中學就開始系統開展。
安全素養包括:安全意識、知識、技能、習慣和能力五個方面。首先,建議學子們在出國前增強安全意識,熟悉留學國家、地區常見的安全風險和隱患,有意識地主動規避風險,學會辨識相對安全的時間、地點、人和行為。
具體而言,從時間上講,夜間比白天相對危險,特別是凌晨。此外,還有一些敏感時間點,比如新生入學時容易遇到詐騙、盜搶,在重大節日游行聚會或者演出比賽時,因秩序混亂可能會出現踩踏等風險。從地點上講,不要去相對危險的區域,包括沒有攝像頭覆蓋區域、偏僻之處、城市犯罪率較高的區域等。從行為上講,低調出行比露財炫耀更安全,嚴格遵守當地法律規定、尊重風俗禁忌比隨心所欲更安全,遭遇搶劫時暫時妥協示弱比簡單反抗更安全。
安全知識包括的內容很豐富。出入境知識、法律規定、風俗習慣、學業規范、自然災害知識、網絡安全、校園安全、警察執法程序、宗教禁忌、社交禮儀、心理安全、中外迥然不同的差異等。掌握必要安全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早早預判並遠離風險。
安全技能則包括五大類。一是消防類技能。掌握消防知識、正確使用消防器具,具備固守待援和繩索逃生等能力,才能在緊急時刻成功滅火和逃生﹔二是防恐處突類技能。掌握槍擊爆炸應對技巧、暴恐應對處置、踩踏預防和應對、綁架應對處置、軍警反恐通用手語等技能,方能正確處置極端意外風險﹔三是醫療急救類技能。掌握止血、包扎、搬運、心肺復蘇術、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有備無患,關鍵時刻才能救人救己﹔四是野外求生類技能。具備辨識方向、取水、生火、制作陷阱獲取食物、發求救信息等能力,才能在意外發生時最大限度保命﹔五是緊急自衛術。掌握解脫術、一招制敵術、地面脫困術和基本格斗技巧,才能在忍無可忍時放手一搏,爭取險中求生。掌握安全技能,形成肌肉記憶和自然反應,才會更冷靜,更智慧,應急處置更果斷有效。
安全習慣包括交通、飲食、旅行、上網、社交、運動、應急習慣等諸多方面。不少人有走路看手機、戴耳機等習慣,此類習慣就是惡習。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日常堅持練習。很多危險是在一瞬間發生的,黃金求生時間很短。當危險來臨時,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判斷和應急反應,需要在練習和運用中熟能生巧。
安全能力包括如下方面:首先是遠離風險的能力,即知曉並規避潛在的安全風險﹔其次是智慧避險的能力,即在風險發生的苗頭階段冷靜處置﹔第三是緊急脫險的能力,指身處險境中,運用消防類、處突類、防衛類、急救類、求存類等安全技能應急處置能力﹔最后是遇險后修復的能力,即在遇險后,自我調整或借助專業力量促進身心康復的能力。
安全意識、知識、技能、習慣和能力有機構成了安全素養。當安全素養處於較高水准時,自身安全也就得到較高保障,從而實現平安留學,順利學成歸來。
(作者系時分安全創始人、國際安全教育專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