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生理期可以吃冰、吃辣?專家:不是“吃著不痛”就沒事

2025年05月15日08:1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中新網杭州5月14日電(張煜歡 吳煜 陳岩明)近日,“醫生辟謠生理期不能吃冰不能吃辣”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激烈討論。有醫生在短視頻平台稱:“90%的痛經都是原發性痛經,和吃什麼沒有關系。只要你不痛,有胃口,想吃啥就吃啥。”此言一出,迅速引發爭議。

生理期吃冰、吃辣真的對痛經毫無影響嗎?浙江省中醫院裘氏婦科傳人、婦產科副主任中醫師應翩在門診中發現,前來就診的痛經女性中,相當一部分有經期食用生冷刺激食物的習慣。專家表示,從中醫角度講,生理期吃冰、吃辣確實不建議。

痛經是女性在月經前后出現下腹部疼痛的一種常見現象,常伴有腰酸、乏力、情緒波動等症狀。現代醫學將其分為兩類: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多發生於青春期女性,起病早,多在初潮后1至2年內發作,無明顯器質性疾病。其疼痛主要與月經期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子宮過度收縮、血管痙攣及子宮局部缺血缺氧有關。此類痛經約佔所有痛經患者的九成,常在生育后逐漸緩解。繼發性痛經多見於已婚或已育女性,通常與盆腔器質性病變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症等。此類患者的疼痛多呈進行性加重,常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及早診治。

浙江省中醫院裘氏婦科傳人、婦產科副主任中醫師應翩在坐診。浙江省中醫院供圖

浙江省中醫院裘氏婦科傳人、婦產科副主任中醫師應翩在坐診。浙江省中醫院供圖

專家介紹,中醫將痛經分為“實証”和“虛証”,常見証型包括寒凝血瘀、氣滯血瘀、濕熱瘀阻、陽虛內寒、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不同証型。

“我們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寒凝血瘀型,患者多是體質偏寒,平時貪食生冷,還有經期淋雨、涉水等外感寒邪,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導致痛經。”她舉例道,“這些患者不僅經期疼痛明顯,平時也常伴有怕冷、四肢冰涼、舌淡苔白的表現。”

而氣滯血瘀型的痛經則多與情緒波動、壓力大相關,常伴有乳房脹痛、易怒等情緒表現﹔濕熱型患者則易出現面部痤瘡、口苦、小腹灼熱等症狀﹔體虛者則表現為腰膝酸軟、神疲乏力。

“不是所有痛經都是‘宮寒’。我們強調辨証論治,但可以明確的是,無論你是哪種証型,經期吃冰都沒有好處。”應翩說。

針對“吃冰不會導致痛經”的說法,專家從中醫經典理論出發進行解釋。《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沖脈為女性月經之本,與胃經有交會。簡單來說,吃冰可能傷及脾胃,從而間接影響月經的規律性與順暢程度。

“有些人說自己吃了冰也不痛,那不代表沒問題,可能是暫時沒表現出來,或者你本身就不是寒凝証型。但在臨床上,我們確實看到很多年輕女孩,月經期間吃了冷飲后,出現月經推遲、腹痛加重的現象。”她說。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冷飲攝入與原發性痛經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生冷刺激可誘發子宮平滑肌痙攣,進一步加重缺血缺氧狀態,從而引發或加劇疼痛。

此外,從中醫角度看,“多喝熱水”這一建議並非無稽之談。“熱水能助陽驅寒,緩解子宮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的狀態,確實對寒凝型痛經有一定幫助。”專家解釋,“不過熱水不是萬能的。如果是繼發性痛經,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那它的本質是病理性的結構異常,光靠喝熱水緩解不了。”

針對寒凝血瘀型痛經,中醫也有豐富的外治手段。比如耳穴壓豆、熱敷、艾灸、中藥足浴等方式,均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劉敬、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