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肺結節不是癌定期復查有講究

如今,肺結節已經成了不少人體檢報告上的“常客”。盡管大多數肺結節都不會癌變,但根據結節大小以及性狀的不同,定期復查也有著很多講究。
在剛剛過去的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由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主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舉辦專題訪談,來自肺癌領域的專家,就癌症預防、高危人群特點、篩查以及腫瘤的治療等熱點問題,提出健康建議。
肺結節的定期復查是關鍵
針對公眾高度關注的“肺結節”問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分會青委會主委薛建新介紹,檢出肺結節並不等於確診肺癌,95%的肺結節為良性,僅5%存在惡變可能。
薛建新建議,發現結節后應避免過度焦慮,應在醫生指導下按類型和大小分類處理:磨玻璃結節(類似荔枝果肉)5毫米以下每半年復查,5毫米至1厘米需三個月隨訪﹔混合結節(類似荔枝果肉與果核並存)以8毫米為界,小於8毫米按3-6-12月階梯隨訪,大於8毫米則需穿刺或遵醫囑干預﹔對完全實變的實性結節(類似荔枝果核),醫生會結合大小、邊緣(毛刺征)等綜合判斷給予相應建議﹔對於部分結節,若醫生給予抗炎治療2-3周后縮小,也能排除惡性可能。
薛建新同時指出,肺癌的預防需重視健康生活方式,採取以下方式:戒煙(包括二手煙)、減少高溫烹飪油煙暴露、控制體重、適度運動。特別提示,吸煙數≧400支/年的40歲以上男性為肺癌篩查重點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
這些都是肺癌的危險因素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董曉榮表示,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我國所有惡性腫瘤首位,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職業暴露和慢性肺部疾病等。吸煙是首要危險因素,吸煙者患癌風險比非吸煙者高,死亡率更是上升4-10倍。其中,小細胞肺癌雖僅佔15%,但惡性度高、易轉移﹔非小細胞肺癌佔85%,其中腺癌、鱗癌等亞型與吸煙相關性強,多發生於中央支氣管區域。被動吸煙(二手煙、三手煙)也同樣危險,尤其是衣物和家具殘留的煙霧顆粒。
職業暴露如石棉加工、空氣污染(PM2.5、尾氣)會顯著增加風險。此外,肺結核、肺纖維化等慢性病可能發展為肺癌,家族遺傳因素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女性患者比例上升,可能與二手煙暴露、廚房高溫爆炒產生的PM2.5有關。
肺癌分型 不同治療方法有別
治療方面,董曉榮首先強調肺癌的病理分型決定治療方向。她指出,小細胞肺癌(佔比15%)雖惡性度高、易轉移,但局限期患者通過同步放化療聯合PD-L1抑制劑可將中位生存期從傳統治療的18個月顯著延長至55.9個月,接近五年生存裡程碑。對於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已成為一線方案,客觀緩解率提升至60%-70%。董曉榮特別回應公眾對於“化療”等方式存在的困惑,盡管靶向和免疫治療興起,化療仍是重要手段。
隨著藥物研發的進展,現代化療治療方案在控制急性嘔吐等副作用有顯著進步。董曉榮特意提醒患者遵醫囑治療,避免過度恐慌。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