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湯山醫院推進藝術療愈進病房
服飾音樂皆“入藥” 書法繪畫共“治心”

參觀者在中國服飾美學展“衣脈相承,織錦愈心——中華文明中的療愈密碼”上欣賞、拍攝展品。
近年來,“藝術療愈”在國內悄然興起,走進醫院、深入病房。這種療愈思路,以同理心為主線、以情感為要素,將藝術融入醫院環境設計和身心治療。它一方面為患者帶來了心理疏導,另一方面也讓醫務工作者享受到了身心放鬆,是醫療機構鏈接社會文化資源、推進醫學人文建設的創新實踐。
日前,北京小湯山醫院舉辦了一場“向勞動者致敬”的主題活動,面向社會發布了職工身心健康關愛項目,同時舉辦了“衣脈相承,織錦愈心——中華文明中的療愈密碼”中國服飾美學展和“藝術療愈促進身心健康的探索與實踐”研討會。
以衣為媒
文化活動療愈人心
T台上,右邊一隊模特身著秦衣漢服、唐裝宋裙,在撫袖揮扇之間展示傳統服飾演變﹔左邊一隊模特,穿著不同顏色和款式的醫務工作服,脖挂聽診器,懷抱病歷夾,同樣眼神自信,笑容溫暖,腳步從容。當兩列隊伍相對而立時,仿佛古今在此相遇。
不久前,這場特殊的服飾美學展示節目,在北京小湯山醫院的湯山書畫苑上演。活動將傳統文化熏陶和形體美育培訓熔於一爐,由臨床一線醫護人員擔任模特。
湯山書畫苑落地窗邊,在陽光洒進的地方,“衣脈相承,織錦愈心——中華文明中的療愈密碼”中國服飾美學展正在舉辦。
展覽分為3個版塊,分別展示傳統服飾的形制、紋樣和色彩變遷,同時融通史學、藝術學、心理學、醫學等,繪制出一幅可觸摸的服飾美學畫卷。參觀者不僅可以用眼觀看,還能用手觸摸感受材質,甚至親自操作織布機,在多重感官體驗中感受樂趣,在審美體驗與文化認同中獲得藝術療愈。
為參觀者講解展覽內容的,是北京小湯山醫院黨委書記張金霞。她身穿棕黃色旗袍配中式外搭,顯得優雅大方。當記者稱贊其著裝時,她的回答卻出人意料:“我之所以喜歡橙黃一類明亮的顏色,可能和我脾虛有關。中醫認為,黃色屬土,歸入脾經。”
在“五正色能量牆”前,學中醫出身的張金霞說:“色彩對人體具有調控作用,青赤黃白黑5種傳統顏色,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紅色入心經,例如紅小豆補血﹔青色疏肝,春季應該多吃青色食物,肝病患者房間裡也宜多用綠色元素……”
她隨后進行的一番補充,也令人頗長知識:脾虛的人聞到白術、黃芪等健脾藥材,可能會覺得芳香舒心﹔音樂方面,《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宮調古箏,悠揚沉靜,聽起來像土一樣寬厚,也有一定保養脾胃的效果,推薦在辰巳時段(7:00-11:00)和用餐前后聽。湯山書畫苑結合中醫時辰理論,每日播放調理經絡的音樂,曲目包含中國傳統樂曲和《藍色多瑙河》等西方交響樂。
康復治療師石鑫告訴記者,除了本次服飾走秀與展覽外,醫院還會定期組織其他主題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書畫展、攝影展、音樂會,組織品茶、頌缽、唱紅歌、聽相聲、正念繪畫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能有效幫助員工放鬆身心。
“以前,我們每月都會組織職工生日會,形式比較單一,就是座談和吃蛋糕。現在,我們將生日會形式改為藝術療愈,讓大家感受文化熏陶。職工很感興趣,評價很高。”張金霞表示,作為一家以康復醫學為優勢學科的醫院,北京小湯山醫院堅持以人為本、文化建院,藝術療愈進醫院、進病房。
哪些人適合開展藝術療愈?張金霞說:“全人群。”因為沒有疾病的人群也可能處於亞健康狀態,不時出現心悸胸悶、睡眠紊亂、食欲不振等問題。因此普通人也要借助音樂、色彩等藝術元素調節情緒,並通過適量運動、藥膳食療等增強體質。
醫學人文
從關愛職工健康做起
在“向勞動者致敬”主題活動中,北京小湯山醫院面向社會發布了職工身心健康關愛項目。
“勞動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也是一個組織最寶貴的資源。保障職工身心健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該院副院長、工會負責人王莉說。
項目包含健康管理、中醫養生、營養膳食、運動健康、心理減壓、溫泉水療、低氧適應、藝術療愈、服飾美學9大特色版塊,旨在從多角度出發,為職工量身定制全面、科學、個性化的身心健康管理方案。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張世平表示,維護職工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具體落實方面,尤其要准確把握職工心理問題的差異性,做到區別情況、因人施策,注重調理、善於疏導。
“我們面向職工組織了兩期‘5G+體重管理’培訓班,效果非常好。”張金霞說,培訓班倡導“112飲食法”和“332運動法”,參與者需要佩戴運動手環監測消耗量,通過拍攝每日三餐計算攝入量。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結束后,有的職工減重十幾斤,瘦弱的女孩子也變得健壯起來,每個人的精氣神都改善了很多。
這類在職工中收效良好的健康促進方案,正逐步向住院患者和周邊居民推廣。面向成人的正脊美體班、水療、水中減肥班都是開班即報滿﹔暑期公益夏令營則面向昌平區中小學生,開展脊柱側彎檢測與康復干預,以及低壓氧艙減重訓練等。專業的健康指導更加普惠、觸手可及。
臨床應用
藝術治療撫慰患者
繪畫作品真能減輕疼痛或焦慮嗎?藝術環境真的有利於患者恢復嗎?經驗出自實踐。
“我還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你的樣子/我卻一直想你……你知道我的痛苦嗎/你知道我的無奈嗎……”這段歌詞,是一名惡劣心境患者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康復科藝術行為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尹譽霏的引導下創作的。相比語言,具有藝術色彩的歌詞更能表達其內心洶涌的情感。
患者演唱時,治療師利用鋼琴伴奏技巧,進一步烘托歌詞中的沖突情緒。“患者當時就表示,感覺自己積壓了十幾年的情緒找到了相當大的共鳴,全都宣泄出來了。這是因為對於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藝術創作具有穩定和整合的作用,能幫助他們以安全的方式震懾內心的恐懼防御機制,逐漸提高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能力。”尹譽霏說。
1980年,音樂治療首次被引入中國。1989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成立。尹譽霏說,精神康復中,常見的音樂治療方法還包括歌曲解析、音樂想象、音樂放鬆、音樂回憶、歌唱療法、即興演奏等。
不僅是音樂,繪畫、舞蹈、陶藝、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和手段,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當代中外臨床醫學實踐。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藝術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患者表達情感、調節情緒、陶冶性情、提高自我價值感並促進行為改變。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同為臨床醫學的核心特征,其中人文精神集中體現於人性與藝術性。”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兼藝術治療研究中心主任趙力表示,要通過藝術理解人性、把握人的精神與個性,發揮臨床思維中的悟性,培養臨床醫生的創造力。
其實,藝術康復只是藝術治療的一部分內容。趙力指出,推進醫學人文,還需在物理環境層面完善醫學設計。具體而言,就是要以同理心為主線,以情感為要素,通過空間布局、色彩搭配、藝術作品展示以及燈光、音樂、標識等元素設計,營造更有利於患者恢復的醫院環境。
多項研究表明,設計得當的藝術環境能為患者減輕焦慮、緩解緊張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心態更積極,甚至加快身體恢復速度、減少止痛藥使用劑量。
此外,藝術有時還能輔助醫生診斷病情。比如在臨床心理學領域,自畫像和“房樹人”主題繪畫都是經典的心理投射測驗療法,能夠展現患者心理狀態。
藝術療愈,前景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