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手機戒斷”小組找到了“天然解藥”

孫慶玲
2025年04月28日07:4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舉起相機,將長焦鏡頭瞄准遠處,耐心等待一隻鳥的“闖入”……在這個春天,觀察、拍攝鳥類讓不少年輕人樂此不疲。在公園,在野外,他們舉著“長槍短炮”,嚴陣以待,當鳥兒出現,便能聽到一陣此起彼伏的快門聲,這一行為被戲稱為“打鳥”,是都市青年休閑娛樂的新體驗,也成為他們解鎖大自然的一種流行方式。

年輕人為何熱衷“打鳥”?有人說,與其說這是“愛好”,不如說是因為“需要”。對於被數字化生活包圍的年輕人來說,“打鳥”像在算法和鋼筋水泥編織的繭房中,打開了一扇連接自然的窗。

當追尋著鳥兒的蹤跡翻出電子屏幕的圍牆,走向“沒有天花板”的戶外,每一次清風拂面、每一聲未被降噪處理的鳥鳴、每一次深呼吸,都仿佛是人們對抗都市快節奏生活的“天然解藥”﹔當鳥兒泛著光澤的羽毛、植被的盎然綠意直抵視網膜,手機屏幕中再真實的畫面也會黯然失色。哪怕只是無意瞥見,那些在天地間自由飛翔的身影也能牽動思緒,將我們從瑣碎的日常“帶入一種從高空俯視平原、山脈和河流的壯闊想象”。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對於被手機和網絡牢牢綁定的數字原住民來說,或許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一種對技術異化的反思與糾偏——將目光拽進遼闊天地,重新激活身體感官,去認真打量、觸摸、連接一個真實的自然世界,一個再逼真的數字建模也無法復制的世界。

慷慨的大自然仿佛自帶“療愈”功能,是人們天然的“能量補給站”。對此,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生物學家等都曾試圖給出科學的解釋,甚至在有的國家,醫生會給患者開出“自然處方”,國家公園也成“處方藥”的一種。這或許並不難理解,人類從自然中演化而來,我們的祖先曾跟隨二十四節氣感受自然的律動,在四季枯榮中領悟生命的哲學,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早已刻進我們的基因。

除了“打鳥”,還有人愛好觀雲,“收藏”不同形態的雲彩﹔有人沉浸於戶外徒步,行走在山川湖海間﹔有人在荒野中搭建帳篷觀察星空,也有人對挖野菜、戶外野餐樂此不疲……年輕人以不同的方式奔向曠野、重返自然,除了對自然的本能親近,也是一種連接其他生命的需要。

在《親生命性》一書中,作者、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人類潛意識中尋求與其他生命的聯系,人類關注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並與之聯系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有遺傳基礎。而大自然,就是與他人、與其他生物建立連接的天然場域。

約上三兩好友,賞花觀鳥、追星逐月、談天說地,既提供了人們觀察其他生命的窗口,也是人與人在共同體驗中建立連接的契機,這對於“高壓”的都市生活何嘗不是一種精神慰藉?

尤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鋼筋水泥構建的“人造環境”切斷了人與土地、生物的直接關聯,人們如被打散的原子般飄浮在數字技術打造出的世界,甚至迷失在虛擬與現實、虛無與真實之間。而重返真實可觸的大自然——人類的源起之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此時的大自然已不僅僅是一道風景,更為人們提供了對抗孤獨與虛無的實體參照,是一種“精神之錨”。

科技發展狂飆猛進,“賽博”世界眼花繚亂,數字化不斷讓虛擬逼近真實,人工智能又讓人不得不追問“人何以為人”。我們可以在人工聲光電營造的氛圍中獲得短暫的快樂,但當摘下耳機、熄滅屏幕,或將被更大的虛空包裹。在某一瞬間,或許你會思考生活究竟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該去哪裡尋找?顯然,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存在於虛擬世界裡,而在生命與生命深厚的連接中。

於是,有人發起“手機戒斷”小組,有人試圖找回消失的“附近”,有人奔赴曠野復返自然……當下的年輕人在反思,也在行動,試圖尋回在技術洪流中被忽視的東西,在自然世界中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尋找一個堅定的答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