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從健康傳播角度看“拍CT致癌”

熊 建
2025年04月25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拍CT致癌”的說法再次成為社交媒體熱議的焦點。一篇美國的研究文章稱,美國2023年的CT檢查,預計將導致約10.3萬癌症新發病例﹔如果狀況持續下去,CT相關癌症最終可能佔每年所有新發癌症病例的5%。這個事情在傳播過程中被貼上“CT是癌症制造機”的標簽,引發公眾關注。

太陽底下無新事,“拍CT致癌”的相關說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而且差不多每一次出現,都被辟謠了。為什麼還會卷土重來?可能因為這次是美國來的數據?可能互聯網的健忘症傳染給傳播受眾了?不管怎麼樣,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研究,就能發現,它和近年來多個頂刊發表過的、結論為“CT增加患癌風險”的研究論文,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分析CT檢查與癌症發生之間的相關性。

數據統計中的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比如,如果觀察到冰淇淋銷量與溺水人數同步上升,那麼就能說明二者是因果關系嗎?兩者可能是夏季高溫這一共同因素導致的結果,它們之間應該是相關性的關系。本文開頭提到的最新研究,其第一作者在接受採訪時也說了:“我們只能推斷CT檢查的輻射可能會引發額外的癌症病例,但無法具體判斷這些癌症到底是怎麼來的。”

所以,對此研究,不必過分擔憂,要正視CT的積極作用和科學價值,它能幫助醫生看清病灶,雖然有一定健康風險,但吃飯還能噎死人不是?更遑論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CT機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不久前,全國首台NAEOTOM Alpha雙源光子計數CT(光子CT)落戶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本台光子CT首次將半導體作為探測器材料應用於醫學成像,實現檢查輻射劑量大幅降低。一次鼻竇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為0.001mSv,相當於晒兩個小時太陽﹔一次肺部篩查平掃的輻射量低至0.03mSv,相當於乘坐了一趟由南京飛往北京的航班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醫學界也有共識,一般來說,常規CT檢查收益大於風險,無需過度擔心。理性看待研究結論,避免過度CT檢查即可。

這件事很快會翻篇,但這類似是而非的健康判斷,還會時不時出來攪動是非。對此,發布相關研究成果的機構、研究人員,在表述上,一定要客觀理性,一定要全面,把各種約束條件,講清楚,講透徹。甚至某些時候,可能要著重提示“這是在極端情況下得到的數據/結論”。

新聞媒體、傳播機構不可危言聳聽,斷章取義。這種專挑“致癌”等刺激字眼做標題的做法,跟舊時天橋賣大力丸的有一拼,鑼鼓敲得震天響,真章全拋在邊角料裡。健康傳播一定要把握住時機、程度、效果,避免為了流量不要質量的傾向。

相關健康管理部門,也應該關注輿情,對於影響較大的醫療健康問題,及時發聲,澄清誤區,安定人心。

最后,對於讀者來說,也需要不斷提高健康素養,學習、掌握相關健康知識,學會甄別健康信息,理性看待醫學檢查的雙刃劍效應。這樣才不會人雲亦雲,被牽著鼻子走,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