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電報業務5月1日起停運,北京將成為國內唯一保留電報發報業務的城市——
電報淡出,折射通信變遷

4月14日,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內,客戶正在辦理電報業務。李翼然攝
近日,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的一則公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杭州地區電報服務將從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杭州電報業務停運后,北京將成為國內唯一保留發報業務的城市。
電報承載了哪些記憶?電報業務現狀如何?電報未來會以什麼形態存在?
精准傳輸,曾經發揮重要作用
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惠興路的電信營業廳裡,專職電報員任宏還在堅守。從1981年起,任宏便從事電報工作。多年來,他一直堅持用發報碼打字,一本標准電碼本記錄著4000多個數字編碼,隨手能翻譯3000個常用字。比如,“0375 6015”就是“再見”的意思。在他的櫃子裡,有許多歸檔電報。“媽媽生日快樂。兒子”“祝您身體健康,全家幸福”……這些問候,都是通過一串串電波發送的。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記憶中,電報曾經在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住安徽省黃山市的徐霞英在1980年至1998年曾長期擔任縣郵電局的電報員。“那個年代,我們國家電話的普及率還很低,遠距離通信等待時間較長。電報憑借點對點的精准傳輸能力,成為那個年代各地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比如,氣象部門正是通過電報,將氣象數據、洪澇預警等關鍵信息傳遞出去,確保相關地區提早應對。”徐霞英回憶說。
“黃金時期,我們每天要收發1000多份電報。現在有了電話和微信,有了4G、5G,用電報的人就越來越少了。”談及電報逐步退出通信舞台,任宏感慨萬千。但他覺得,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通信技術的進步終歸是好事。
據中國聯通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文史專家劉海波介紹,美國藝術家塞繆爾·莫爾斯於1837年利用電磁原理發明了電報機,並創立了莫爾斯電碼。經過改良后,他於1844年5月24日在美國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發送了人類第一份長途有線電報。1881年12月28日,天津至上海長途電報線竣工,全長1700多公裡,沿線七個局棧同時開通電報,成為中國大陸第一條電報干線。這一天,也成為中國自辦電報業務之始。
在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余官定看來,世界上開展電報業務將近200年,隨著通信技術突飛猛進,人們通信方式的選擇也更加豐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9.56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7.9億戶,普及率為127.1部/百人﹔移動互聯網用戶達15.7億戶,全年移動互聯網月戶均流量(DOU)達18.18GB/戶·月﹔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服務加快普及,其中農村寬帶用戶總數已達2億戶﹔2024年,全國新建光纜線路長度856.2萬公裡,光纜線路總長度達7288萬公裡,穩居世界第一。通信工具日新月異,通信產業快速發展,電報業務逐步“淡出”舞台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懷舊者眾,紛紛珍藏時代記憶
目前,即便在北京,保留電報業務的也隻有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這一個地方。杭州電報業務即將停運的消息傳來后,該營業廳的電報窗口開始熱鬧起來。
“平時,電報業務量已經不大,且以無線電愛好者居多。不過,最近明顯回暖,許多年輕市民甚至特意趕來打卡,排隊填寫紙質電報單,發往天南海北。也有不少人把收件人地址寫成自己,珍藏這份時代的記憶。”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經理吳薇說。
盡管電報由於通信業的發展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但許多人並不希望看到“電波徹底消失”。
家住江西省上饒市的居民朱先生至今仍然記得,1984年暑假期間,因爺爺病情嚴重,父親要求自己給遠在江蘇蘇州的姑媽發電報告知情況。“當天上午,我從鄉下搭車到縣城郵政局發出電報,下午姑媽就在家中收到訊息,次日一早她便立即啟程往家趕。”朱先生說,當時電報收費5分錢一個字,為了節約電報費,他與父親反復斟酌推敲,力求電報內容簡潔。即便如此,還是花費了1元錢左右。“在當年,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呢!”
北京市民王女士說,自己這次是專程請假趕來西單營業廳體驗電報業務。“我不僅給朋友發了電報,也給自己發了一份,內容是祝福和留念。”她說,電報作為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有著別樣的意義。希望電報能夠給更多人留下一份紀念,讓人們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庄重的儀式感和歷史的厚重感。
“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電報,也從老一輩人那裡了解到不少關於電報的內容。電報在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希望電報業務能夠保存下來,讓我們和下一代人能有機會能體驗這串電波的魅力。”深圳市民彭皓天說。
角色轉換,賦予新的應用場景
目前,電報業務如何運行?
據介紹,杭州電報業務停運后,北京將成為國內唯一保留發報業務的城市。僅能收報的地方,還有合肥、福州和廣州等少數地區。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即便是應急渠道也已經不再依賴電報。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為用戶受理電報業務,將收集的業務信息轉派到電報大樓后台,由后台通過來報機打印出電報,並按本市或外省分類進行封裝投送或轉發外省。雖然過程已不再依靠傳統電報碼機,甚至多數終端設備早已老化或停用,但傳統的電報封套和報文保住了電報作為“正式文本”的獨特意味。
在價格方面,這裡的電報發報價格維持著自1992年起的水平——每字0.14元。“中國聯通之所以會保留電報業務,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出於對電報悠久歷史的傳承和尊重,因為電報曾在通信發展歷程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二是為給人們保留一個體驗電報文化的窗口,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感受這種通訊方式的獨特魅力。”北京聯通市場部業務主管張靜說。
從無線電波到5G網絡,從人工接線到智能化服務,每一次跨越都折射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與通信方式的變遷。
好消息是,中國聯通目前並沒有關閉電報業務的計劃,將繼續投入資金為百姓提供電報業務體驗。據介紹,下一步中國聯通將嘗試探索將電報融入特定場景,例如旅游紀念、文化活動等,賦予它新的應用場景和意義。
“正是電報,讓人們第一次有機會跨越自然的‘天塹’、獲得信息的‘通途’。目前,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已經收藏陳列了電報大樓歷史上使用過的電傳打字機、電子電傳機、傳真機等設備,還有電報大樓營業日戳、不同時期的發電稿紙、曾經的禮儀電報卡封、不同時期的漢字電碼本等實物。”劉海波說,未來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電報業的發展歷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