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防癌必修課 十大常見腫瘤早篩攻略

2025年04月14日07:4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您知道嗎?癌症並非不可戰勝,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許多類型的腫瘤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腫瘤早篩則可以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檢測方法,在腫瘤尚小、更容易治療的時候發現它,大大提高治愈率,延長生存時間。以肺癌為例,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超過70%,而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則不足10%。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發病率排名前十的癌種分別為: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今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權威專家團為您詳細解讀腫瘤早篩的重要性,並介紹常見十大腫瘤的早篩項目。

肺癌

高危人群:年齡≧50歲﹔有吸煙史(吸煙包年數≧20包/年,戒煙不足15年也算)﹔和吸煙的人長期共同生活或工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職業暴露史(如石棉、氡等)﹔有肺癌家族史。

專家提示:戒煙是預防肺癌的關鍵措施。同時,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減少有害物質的暴露,也是預防肺癌的重要途徑。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篩項目

胸部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肺癌早篩的首選方法。相比常規CT,低劑量螺旋CT的輻射劑量更低,但檢測效果卻毫不遜色,能夠早期發現肺部的小結節和纖維灶,為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寶貴時間。

結直腸癌

高危人群: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和遺傳病史﹔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及腸息肉病史﹔出現下腹痛、便血、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有高脂肪、高熱量、低膳食纖維等飲食習慣。

專家提示: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措施。同時,50歲以上的成年人應該每10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但對於有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的人群來說,建議提前定期篩查。

早篩項目

糞便隱血試驗:是結直腸癌早篩的初篩方法。通過檢測糞便中是否有潛在的血液成分,可以提示結腸內可能存在異常。

結腸鏡檢查:對於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的患者或高危人群來說,這是確診結直腸癌的金標准。它能夠直接觀察結腸內部的情況,並在必要時進行組織活檢。

CT結腸成像: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用於評估結腸的結構。它雖然不能完全替代結腸鏡檢查,但可以作為結腸鏡檢查的補充手段。

甲狀腺癌

高危人群:小時候頭頸部受過放射線照射者﹔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者﹔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患者等。

專家提示:甲狀腺癌的篩查應謹慎進行,避免過度診斷和治療。對於已經確診的甲狀腺癌患者,應根據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早篩項目

甲狀腺超聲檢查:是甲狀腺癌早篩的首選方法。通過超聲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的形態和結構,發現潛在的甲狀腺結節和癌灶。

細針抽吸活檢:對於超聲檢查發現的可疑結節來說,細針抽吸活檢是確診甲狀腺癌的金標准。通過細針穿刺結節並抽取細胞進行病理學檢查,可以明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肝癌

高危人群: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過度飲酒者﹔有肝硬化病史者﹔有肝癌家族史者。

專家提示: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肝癌的重要措施。同時,避免長期大量飲酒,控制體重,積極治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助於降低肝癌的發病風險。對於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肝癌篩查。建議肝癌高危人群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腹部超聲和AFP檢測。

早篩項目

腹部超聲:是肝癌早篩的首選方法。通過腹部超聲,可以直觀地觀察肝臟的情況,發現潛在的肝癌病灶。

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AFP是肝癌的特異性標志物之一。通過檢測血清中的AFP水平,可以評估患者患肝癌的風險。

CT、MRI等影像學檢查:對於腹部超聲或AFP檢測陽性的患者來說,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肝癌的診斷。

胃癌

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病史﹔幽門螺杆菌感染﹔出現腹痛、腹瀉、消瘦、柏油便等症狀。

專家提示: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腌制食品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有助於降低胃癌的發病風險。同時,定期進行胃鏡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胃癌。

早篩項目

胃鏡檢查:是胃癌早篩的首選方法。通過胃鏡檢查,可以直觀地觀察胃黏膜的情況,發現潛在的癌前病變和癌細胞。

幽門螺杆菌檢測:幽門螺杆菌是引發胃癌的主要病原體之一。通過C13或C14呼氣試驗等方法,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杆菌。

血液檢測:如CA-724、CEA、CA242等腫瘤標志物檢測,可以作為胃癌早篩的輔助手段。但腫瘤標志物檢測並不能直接確診胃癌,只能提供進一步的檢查依據。

乳腺癌

高危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疾病史(如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等)﹔有婚育史(如未育、晚育、未哺乳等)、月經史(如初潮早、絕經晚等)﹔乳房不規律脹痛﹔乳頭異常分泌物。

專家提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運動量,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有助於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對於高危人群,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應定期進行乳腺篩查。必要時,還可以進行乳腺MRI檢查,提供更詳細的信息。

早篩項目

乳腺超聲:是乳腺癌早篩的首選方法之一,能夠清晰地顯示乳腺組織的結構,發現乳腺內的腫塊和異常回聲區。對於乳腺組織較為致密的女性來說,乳腺超聲的篩查效果尤為顯著。

乳腺鉬靶: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或乳腺組織較為疏鬆的女性來說,乳腺鉬靶也是一種有效的篩查方法。它能夠發現乳腺內的微小鈣化和結構扭曲等異常改變。

食管癌

高危人群:年齡≧45歲﹔居住在高發地區(如河南、河北、山西等)﹔有家族病史﹔有不良飲食習慣(如熱燙飲食、高鹽飲食、腌制食品等)﹔吸煙、重度飲酒等。

專家提示:避免長期吸煙和飲酒,減少過熱或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有助於降低食管癌的發病風險。對於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食管癌篩查。

早篩項目

內鏡檢查:是食管癌早篩的首選方法。通過內鏡檢查,可以直觀地觀察食管黏膜的情況,發現潛在的癌前病變和癌細胞。

子宮頸癌

高危人群:有宮頸癌家族史﹔有婚育史(如早婚、早育、多產等)、月經史(如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等)或不潔性生活史﹔白帶異常﹔陰道出血(如接觸性出血、絕經后出血等)。

專家提醒:即使注射了宮頸癌疫苗,也不代表可以完全免除宮頸癌篩查。有性生活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TCT檢查和HPV檢測。

早篩項目

宮頸超薄細胞學檢測(TCT):是目前宮頸癌早篩的首選方法。TCT能夠檢測宮頸上皮的細微變化,發現潛在的癌前病變和癌細胞。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HPV):HPV是引發宮頸癌的主要病原體。通過HPV檢測,可以了解女性是否感染了高危型HPV病毒,從而評估患宮頸癌的風險。

前列腺癌

高危人群:年齡≧50歲﹔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有慢性炎症史者﹔反復尿頻、尿急及血尿等症狀者。

專家提示:對於老年男性,應定期進行前列腺癌篩查。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也有助於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

早篩項目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是前列腺癌早篩的首選方法。通過檢測血清中的PSA水平,可以評估患者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直腸指檢:是前列腺癌篩查的輔助手段之一。通過醫生的觸診,可以發現前列腺的異常增大和硬結。

前列腺超聲檢查:對於PSA檢測或直腸指檢陽性的患者來說,前列腺超聲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前列腺癌的診斷。

胰腺癌

高危人群:長期吸煙者﹔喜吃高脂肪、高糖、高鹽飲食,以及長期大量飲酒者﹔肥胖人群:體質指數(BMI)過高的人群,尤其是BMI≧35kg/m2時﹔糖尿病患者,特別是病史超過10年的糖尿病患者﹔家族中有胰腺癌病史或腫瘤的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

專家提醒:胰腺癌雖排名第十,卻是個“狠角色”,因其極高的惡性程度和隱匿的起病方式,被譽為“癌中之王”。當發現有下腹不適、腹脹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早篩項目

超聲檢查:可以初步了解胰腺結構,判斷是否存在明顯的腫塊或異常。這種方法簡單、無創,是初篩的常用手段。

CT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CT)能夠提供更詳細的胰腺圖像,有助於識別胰腺腫瘤的大小和位置,特別是增強CT和三維螺旋CT重建,效果更佳。

MRI檢查:磁共振成像(MRI)可以進一步評估胰腺的細節,對判斷膽道梗阻及梗阻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義。

超聲內鏡:通過內鏡附帶的超聲探頭深入胃部和十二指腸,可以更清晰地觀察胰腺組織。

腫瘤標志物檢測:如CA19-9、CEA等,雖然特異性不是極高,但在胰腺癌患者中經常升高,可作為輔助診斷工具。

腫瘤早篩的3個誤區

腫瘤早篩,對於腫瘤的早發現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誤區。

過度篩查。有些人認為篩查越多越好,實際上過度篩查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和檢查,增加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

忽視篩查結果。有些人雖然做了篩查,但對篩查結果不重視,沒有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盲目相信篩查結果。有些人認為篩查結果一定准確,忽視了篩查可能存在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

科學早篩 把握5個細節

篩查前,應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家族病史,根據個人的風險情況,選擇合適的篩查項目和篩查頻率。

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他們具有先進的篩查設備和專業的醫療團隊,能夠確保篩查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醫生會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篩查方案,並解釋篩查結果的意義和建議,請遵醫囑選擇合適篩查方法。

篩查的頻率應該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醫生的建議來確定。一般來說,高危人群應該定期進行篩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腫瘤。

除定期篩查,還應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平衡膳食、適量運動、心情舒暢等,降低患癌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本組文/鐘艷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